奴隸博物館

李嘉音

這兩年去非洲旅遊,沒想到北非、東非、南非竟然是如此截然不同的世界。北非的摩洛哥居民幾乎不黑,地方色彩繽紛;東非的肯亞一片荒蕪大地,動物比人還多;到了南非以為和在肯亞差不多,結果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南非的海邊美不勝收,令人讚嘆,有濕地公園等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包括石器時代遺址和當地祖魯族文化的遺產。

開普敦市除了有名的桌山(Table Mountain),市內還有許多博物館,我們選擇去看奴隸博物館。開普敦的奴隸小屋博物館(Slave Lodge Museum)保存和展示了奴隸制度的歷史資料和故事,如此美麗的國家竟然曾經有一千兩百萬的奴隸被遷移,荷蘭人也帶了一些印尼的奴隸到此發展。

館內我看到一幅巨幅的黑白照片,一名母親身旁帶著一個孩子,她從泥澤裡面走出來,滿臉都是乾枯的泥巴,頓時我的熱淚直流,不禁想問,他們當時是如何居住的?走進一間起居室,上面有一些人名,殖民者為了讓擄來的奴隸忘記自己的家族,於是入港之後,就換了不同的姓氏,如果是三月來的便姓March,七月來的便姓July,如此將他們連根拔起,忘了自己是誰,也就和家族完全失聯。

南非的奴隸制度有著複雜而痛苦的歷史,一六五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開普敦建立了補給站,這標誌著奴隸制度的開始,由於當地的科伊桑族人不願意成為勞動力,荷蘭殖民者從其他地方引進奴隸。大多數奴隸來自非洲東海岸的莫桑比克、馬達加斯加,以及亞洲的印尼,這才知道為何在此地,有這麼多的印尼人以及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

這些奴隸被用於從事農業、建築、家庭服務和其他勞動密集型工作,奴隸在開普敦的生活非常艱苦,他們沒有任何法律權利,經常遭受虐待和剝削。奴隸的子女也成為奴隸,這讓奴隸制在殖民地持續傳承。

儘管面臨嚴酷的處境,奴隸們還是進行了多次的反抗和逃亡,一八二五年的加姆訥斯山起義(Gamnass Mountains Uprising)就是其中之一,儘管最終被鎮壓,但它顯示了奴隸爭取自由的決心。一八三四年,英國政府在其所有殖民地,包括南非在內,正式廢除了奴隸制度,然而奴隸制度的廢除,並不意味著立即自由,奴隸們必須進行四年的學徒期,直到一八三八年才能完全獲得自由。

奴隸制度對南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種族關係和社會結構方面,許多奴隸的後裔成為了南非有色人種社區的一部分,他們的文化和遺產在今天的南非,仍然能夠看到。

我在展示區逐一參觀,幾度都留下了心痛之淚,有些團友根本無法繼續參觀,直接往門外走。為何人與人之間是如此的不平等,為了貿易可以世世代代地虐待其他民族?南非的奴隸後裔在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包括美食、音樂、舞蹈和語言。開普敦的馬來社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們的文化融合了奴隸時期多種影響,南非奴隸制度是一段痛苦的歷史,但也構成了當地社會和文化的一部分,提醒著人們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和平等。

在南非奴隸博物館中,紀念奴隸生活的展示之一。(圖/作者李嘉音提供)

南非 博物館 印尼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