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嬉皮年代

邱秀文

日前又到緬懷嬉皮「愛之夏(Summer Of Love)」的時候,懷舊莫過於到舊金山嬉皮區走走。所謂「嬉皮」(Hippie)是由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專欄作家赫伯.凱恩(Herb Cean)撰寫,指對傳統社會習俗反動、反戰,強調愛與和平的人們。美國西岸嬉皮運動起始於金門公園,嬉皮區的兩條主街海特和艾許伯里(Haight-Ashbury)正對著公園的大門入口。

一九六七年越戰炮火猛烈,夏季時,全美的反戰聲浪達到高潮,倡議以「愛」的和平取代戰爭,這是「愛之夏」的由來。之後風起雲湧,思潮和行動爆發,公園成了嬉皮發源和駐紮地,有說當時園內有十萬人留駐,但根據公園官宣大約有三萬餘人聚集。嬉皮區的主街除了形成凝聚人心的大本營,並成為人潮的大舞台。

五十七年前的風雲際會,我未能目睹,不過在二○一七年嬉皮運動五十周年,見到了其中之一的傳奇人物大衛.史密斯醫生(Dr. David Smith)。那天他穿著大紅襯衫,笑容滿面地站在他五十年前建立、如今交由公益機構運作的義診診所前,主街上為其竪立了頌揚義行紀念牌,並高懸「保健是人權,不是特權」大字。

來自美國南方的史密斯醫生,一九六○年代在柏克萊加大完成醫學學業後,成為舊金山總醫院藥學及治毒醫生。嬉皮運動時,他在附近買了小公寓,他不是參與者而是愛心實踐者,當他見到精神迷失、貧窮、酗酒、吸毒、性病等嚴重問題,於是挺身建立義診服務,工作人員都是義工。

小診所首日看診,人數達兩百五十人,次日有三百五十人,運動從夏天至秋天為止,總共服務了超過三萬五千名病人。據說,史密斯醫師最能奉上的心靈雞湯是「你沒事,你現在置身安全的地方,放心吧!不會告訴你媽。」

海街有家書店「裝訂成冊(Bound Collective)」,只有一個房間大小的店面,布置得樸實低調,這是販賣無政府主義激進論述的大本營。十二年前在此,我遇到寶林老太太(Jean Pauline),她正用著超過一百年歷史的收銀機為顧客結帳,那年她九十一歲,多年前曾由紐約來此參加嬉皮運動。她自豪地説,這些年來,她在全市各獨立書店都當過義工。二○一六年老太太去世,店中至今仍掛著她笑容可掬的照片。

兩街上仍標示著幾位當年風靡的搖滾歌手故居,至今還有粉絲到屋外致意,有人說那兒有「紫氣」飄浮圍繞,我想其實應該是指他們的靈魂不死吧!有一家號稱有五萬餘黑膠唱片和影視作品的變形蟲唱片行(Amoeba),裡面掛滿了在嬉皮運動中,發光發熱成為經典歌星或樂團的黑白照片,老樂迷在逛買的同時,也追憶自己的青春歲月。

嬉皮區有一家據稱是搖滾明星尋寶的二手衣物店荒地(Wasteland),此外,也有專賣嬉皮印染衣的店家,嬉皮的代表性物件之一是花朵;嬉皮服了迷幻藥帶來的視覺美感,創作出色彩絢爛的幻化花朶印製在衣服上,多年來始終受到喜愛。另一家二手慈善店安寧(Goodwell),因為衣物都是人們所捐,所以價格較低,且不需付購物稅,偶爾可以淘到名牌貨。另外,還有一些骨董衣店,重現老派時尚風華。

舊金山嬉皮區地上紅心標誌,寫上當年嬉皮運動的風雲人物。(圖/作者邱秀文提供)

舊金山 書店 柏克萊加大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