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歌劇院
看過「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的觀眾一定不在少數,這個音樂劇描述在十九世紀時,發生於巴黎歌劇院内的淒美故事,於一九八八年正式登上紐約百老匯(Broadway),造成史無前例的轟動,直到三十五年後的二○二三年才圓滿落幕。
「歌劇魅影」演出之所以大受歡迎,除了安德魯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作曲撼動人心,演員的唱功與造型服裝耀眼奪目,舞台展示的千變萬化亦厥功至偉,活靈活現地把當年的巴黎歌劇院,忠實又完整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當我首次與先生站在巴黎街頭,遙望歌劇院那高聳的金色屋頂時,多麼希望能尋見Phantom那孤寂的身影,再聽到他高亢又悲切的歌聲,那是對自己心愛對象憧憬後的絕望,不知感動了天下多少癡情男女,也陪著他一起神傷飲泣。
甫步入巴黎歌劇院大廳的一剎那,我即震撼於在那金碧輝煌中所透出的典雅;圓弧型的花紋大理石階梯,盤旋在大廳正中央,階梯兩側厚實的扶手光可鑑人,上面精雕細琢的花紋清晰可見,在華麗中隱含著無比的貴氣。此刻我眼前頓然浮現出眾人慶賀新年時,在化妝舞會中杯酒高歌的歡樂情景,人生幾何,能夠適時適地追歡取樂,幸福其實就在身邊不遠處。
米蘭歌劇院(La Scala Milan)位於與其同樣知名的大教堂(Duomo)附近,是世界級的芭蕾舞劇院及演奏廳,對觀眾的衣著(Dress Code)有特別要求,各路名家皆以能到此演出,引為其一生最大的榮耀。
先生與我曾聆聽過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此舉辦的演奏會,一入大廳就有人近身迎過來招呼,只見一名女性全身上下著古羅馬裝扮,引我們進入古色古香的二樓,接著又用那看似為項鍊,又頗具架勢的長鑰匙,扭開套間厚重的小鐵門,並示意我們入座,隨即自己就躬身告退了。這個美麗的接待員完全依古禮相待,留下極度受寵若驚的我們,一心靜坐著等待演奏會開場。
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的文藝復興,在各地掀起的浪潮造福了歐洲各行各業,同時也帶動了劇院的長久發展。我對音樂的領域少有見識,但卻醉心於劇院的殿堂之美,誠如文學大師梁實秋所言,這也屬於是另一種共鳴的藝術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