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版最長的一日 春季反攻首戰即決戰
俄烏戰爭持續超過一年,烏克蘭今春的反攻可望成為轉捩點。專家分析反攻戰役的頭24小時製造局部優勢,集中兵力從防線弱點突穿讓俄軍快速潰退,將是烏軍成敗關鍵。
二戰期間盟軍1944年發動諾曼第登陸反攻前,德軍名將隆美爾(Erwin Rommel)曾告訴幕僚「(盟軍)攻勢的頭24小時將具決定性...對敵我雙方皆然,這會是最長的一日」這句話後因1962年好萊塢電影「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描述盟軍登上諾曼第首日,即俗稱D-Day的1944年6月6日)成為經典。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網站一篇倫敦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高級研究員加迪(Franz-Stefan Gady)的分析,把烏克蘭今春將在戰場向俄軍發動反攻的頭24小時比擬為烏軍版「最長的一日」。
● 複製哈爾科夫大捷速讓俄軍潰退 少受消耗之苦
加迪指出,外界目前的推測和論辯聚焦於烏軍何時何地發起反攻、烏軍到底集結多大的反攻兵力以及新到手的西方武器會產生多大影響。但烏軍的火力、彈藥、兵力與後勤是否已具備決定性優勢,只有烏克蘭最高指揮部 知道。外界所能確定的是從近幾個月戰場態勢來看,俄烏戰爭益發成為一場消耗戰。
他認為即便烏軍兵力夠多且裝備精良,D-Day後都要避免再淪為消耗戰,儘管做到這點並不容易。而反攻作戰發起之初,烏克蘭或許只有一種方法能免受消耗戰之苦:即製造俄軍指揮體系癱瘓引發俄軍上下恐慌,讓俄軍沒法進行太多戰鬥時烏克蘭就有成功機會。
加迪指烏克蘭要做到這點憑藉的不應是強攻,而是讓戰術上出其不意、指揮靈活和士氣等無形因素成為開戰24小時內的關鍵,如此烏軍裝甲縱隊才能突破俄軍層層防線,迅速打進俄軍後方威脅指揮節點與補給,加劇俄軍恐慌與癱瘓,複製去年秋天在東北部哈爾科夫(Kharkiv)戰場10天收復6000平方公里失土的大捷。
● 製造俄軍備多力分
烏軍去年秋天哈爾科夫大捷靠的就是戰術出其不意,在戰線局部形成優勢兵力從俄軍防線弱點突穿形成破口,讓俄軍想組織反擊都來不及,只能倉皇敗走。
加迪指出,烏克蘭需做到讓俄軍拿捏不準烏軍在何時、何地展開反攻,讓對方備多力分。烏軍同時還要確保選擇發起攻勢的突破點能迅速擴大,例如迅速搶占要道、交通要衝與鐵路樞紐,深入滲透。
烏克蘭情報分析顯示,俄軍已在烏南前線構築完整的縱深防禦:由地雷、俗稱龍牙的金字塔形混凝土塊、反戰車壕、防空洞和戰壕組成的堅實網絡,且自從去年秋天失利後,俄軍現已在更短的戰線部署更多部隊。
● 製造局部優勢集中打擊 快速撕裂俄防線破口
加迪認為烏軍很難有足夠火力優勢摧毀層層的縱深防禦,同樣也很難集中足夠兵力迅速奪取俄方陣地,最好的辦法是迫使陣地內俄國守軍不戰而走,例如從陣地側翼攻擊讓俄軍擔心有遭切斷和被包圍之虞。做到這點得靠先在俄軍防線上找到一個防守較弱的位置,以局部的火力優勢打開破口後實現快速推進。
在關鍵的反攻初期階段,加迪認為戰術統御至關重要,尤其是充分授權基層的指揮官執行決策並把握戰場的各種機會。發現俄軍防線上弱點並盡可能集中兵力突穿須冒很大風險(很可能得在沒有空優下行動),戰場指揮統御成敗攸關作戰士氣,取得戰場主動權後就不易恐慌,更利於在頭24小時取得戰術優勢。
加迪的結論是從長期看,烏軍很難擺脫這場戰爭的本質:以砲兵為主的陸上消耗戰。但如能在「最長的一日」引發俄軍潰退就能在春季反攻取得戰術上的成功。至於這能否讓烏克蘭獲得長遠戰略收益乃至贏得戰爭,則又是另一回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