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法新國會難影響對中政策 合作與去風險並進
法國新國會18日開議,總理仍然懸缺。學者漢密爾頓分析,在左、中、右三派勢力對立狀況下,國會將難撼動馬克宏對中國的既有立場,也就是持續保持合作與去風險的並進政策。
法國與中國關係向來微妙。60年前,法國成為首個承認共產黨政權的西方強權;如今法國對中政策卻時而密切,時而防備。法國扛著「歐洲自主」大旗,盼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開創第3條路。
南華早報今天刊出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學者漢密爾頓(Conrad Bongard Hamilton)的投書,分析剛形成的國民議會是否將對法國的中國政策造成影響。
在7日改選出乎眾人意料的結果後,法國國會勢力左、中、右三派陷入罕見的議會僵局,至今仍未能產生總理人選。
不少學者都關注新國會的勢力組成是否會衝擊對外政策現況,曾於法國攻讀博士並在大學任教的漢密爾頓認為,新國會很可能不會改動法國的中國政策。
他分析,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努力與中國保持緊密經濟連結,同時高喊策略自主,一切都反映商業利益。
中國從法國進口數億美元的珠寶、奢侈品,以及葡萄酒與干邑。兩國在航太科技上有高度合作,尤其是空中巴士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核能產業上也是,法國一直向中國提供技術知識。
「無論是誰掌握法國立法,這些利益都不會一夜之間改變,同樣的,任期到2027年的馬克宏也不會」。可以預期,強力掌控外交政策的馬克宏應會保持與中國合作。
雖然立法權也能影響外交事務,不過極度分裂的國會卻限縮了國會的影響力。
儘管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NFP)贏得最多席次近190席,卻離半數289席距離遙遠;與第2勢力161席的執政中間派同在(Ensemble),以及落居第3的142席極右翼國民陣線(RN)相差不遠。
漢密爾頓指出,法國近代史中從未發生過懸峙議會的狀況,導致無人能預測馬克宏將任命的總理人選。
馬克宏日前呼籲打造「共和勢力」,也就是建構擁有足以通過法案人數的聯合政府。在三派勢力對立狀況下,國會將很難撼動馬克宏對中國的既有立場。
即便是最大勢力左翼聯盟中,對中國態度也南轅北轍。梅蘭雄(Jean-Luc Melenchon)領導的極左派不屈法國(LFI)看來會比馬克宏更願意親近中國。
梅蘭雄曾表示台海議題與法國無關,是「中國人之間的事」。該黨議員也在控訴中國共產黨於新疆進行種族滅絕的動議上投下棄權票。
梅蘭雄的立場與自家聯盟中的第2大勢力,也就是傳統左派社會黨(PS)形成鮮明對比。過去幾年來,社會黨皆為法國最反北京的勢力之一,也是2022年維吾爾決議案的推動者。
但漢密爾頓指出,當時社會黨在相關議案上的策略是與馬克宏陣營在內的中間黨派結盟,這樣的策略在中間派勢力大減的如今恐怕較難發揮。
極右派國民陣線也同樣難以定性。該黨成員曾在歐洲議會中對譴責北京的投票棄權或反對,但卻同時宣稱將對貿易失衡與中國的擴張主義採取更嚴厲的立場。
漢密爾頓說,「國民陣線似乎想玩雙面手法:將自己塑造成歐洲價值對抗中國的捍衛者,也想要維持對中國的合作大門,好在必要時更能獨立於歐盟與美國」。
然而比較難預測的一點是,若國民陣線與中間偏右的傳統右派共和黨(LR)合作,國民陣線可能就會被帶往更明確的反中路線。因為共和黨近來越來越不滿中國駭客入侵,監看政治人物與企業的行為,甚至影響馬克宏較中立模糊的立場。
漢密爾頓在結論中表示,法國新組成的國會看來不太可能對法中關係帶來顯著衝擊,但這也不表示路徑必須維持原樣。
他強調,「法國已經開始『去風險』(De-risking),限制中國在通訊設備、電動車市場等敏感產業中的角色。美國的壓力也可能迫使法國轉向,走向脫鉤(decoupling)」。
不過漢密爾頓分析,即使有轉變,也是要等到2027年新總統上任之後,因為馬克宏掌控外交政策,且態度難以動搖。在此之前,他認為法國將繼續奉行戴高樂主義,即把中國視為不得忽視的強大力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