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重建象徵 新幹線60周年 服務百億人 從未脫軌

編譯高詣軒/綜合報導
連結東京和新大阪站的東海道新幹線滿60周年,新幹線儼然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現代性、速度及旅行效率代名詞。(美聯社)

1964年10月1日上午,史上第一班藍白色日本新幹線列車平順的從東京駛向大阪。這項1960年代科技奇蹟,也象徵戰後日本重新成為國際社會頂尖一員。一甲子後的今日,新幹線儼然成為世界公認的現代性、速度及旅行效率代名詞。

從東海道起步 展現工業實力

以500多公里長的東海道新幹線起步,新幹線網路現已橫越日本南北,列車時速上看320公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學者指出,新幹線是日本戰後重建最有力象徵,代表其新興工業實力,顯然不只是一種單純的交通工具。

新幹線發展緣由,與日本早期鐵道歷史有關。如今居全球鐵道科技龍頭的日本,早期鐵路並未選擇歐美常用的標準軌距(4呎8.5吋),而是採用窄軌距(3呎6吋)。

窄軌可降低成本及在山區建造鐵路難度,但運輸能力較受限,速度也偏低。偏偏日本四大島南北距離約3000公里,以往要往返各主要城市,旅途漫長迂迴。1889年,東京到大阪的鐵路旅程要費時16個半小時。更早以前若用步行,還得花上兩到三周。

軌道由窄變寬 提升車速關鍵

進入20世紀後,開始出現標準軌距的鐵路網需求。1940年代相關工作積極開展,當時日本有饒富野心的鐵路計畫,涉及希望打造透過太平洋海底隧道,連接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的鐵路線。

日本二戰戰敗,前述新鐵路計畫束之高閣。等到19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復甦力道強勁,改善主要城市間的交通變得愈來愈關鍵,寬軌高速鐵路計畫才重新浮上檯面。1964年,東海道新幹線開通,連結東京、新大阪站,配合同年10月稍晚登場的東京奧運,「子彈列車」時代揭開序幕,也明確象徵日本從戰後創傷復甦。

連結東京和新大阪站的東海道新幹線滿60周年,新幹線儼然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現代性、速度及旅行效率代名詞。(新華社)

1965年時,拜新幹線所賜,東京到大阪交通時間縮短到3小時10分鐘,現在更進一步縮短到兩小時21分鐘。

地震海嘯寒冬 都是行車挑戰

新幹線網路主要服務人口最多的本州島,但也透過海底隧道串聯北海道及九州。對新幹線來說,日本各地地形及多樣的氣候都是挑戰。

日本地震活動頻繁是難點之一,海嘯也時有所聞。日本更坐擁全球約10%火山;雖然現代化新幹線列車,行經山頂白雪皚皚的富士山下,已成為新幹線指標性景觀,但地質活動也讓新幹線營運安全更困難。

氣候上,北部的寒冬和南方的暖濕,讓日本鐵路工程師成為應對新問題的頂尖專家,開闢鐵路科技的疆界。在新幹線歷史上,還未有任何人因為列車脫軌而傷亡。60年來新幹線已服務逾100億旅客人次,營運可靠,讓高速鐵路成為生活理所當然一部分。

曾著書討論新幹線的英國卡地夫大學學者胡德向法新社說,數10年來新幹線沿線城市的成長,展現出新幹線對日本經濟的影響,畢竟面對面互動在日本商場很重要。新幹線也在鄉村人口外移扮演角色;民眾傾向住在大都市,必要時再搭新幹線前往他地。

車頭長鼻 減活塞效應噪音

日本正在試驗新一代新幹線列車ALFA—X,時速上看400公里,不過實際營運最大時速將為約360公里。ALFA—X等最近新型新幹線列車的重要特徵,就是車頭彷彿長了特別長的「鼻子」。長鼻子的考量不在於空氣動力學,而是要緩解「活塞效應」造成的噪音。

測試中的日本新幹線新型列車ALFA-X抵達仙台站。其車頭彷彿長了特別長的「鼻子」,是為了緩解「活塞效應」所造成的噪音。(取材自維基百科)

活塞效應是指高速行駛的列車進入隧道,隧道內空氣會因列車衝擊產生「高壓波」,高壓波會以超音速從另一端釋出而產生音爆。這對於人口稠密的都會地區尤其造成問題,畢竟新幹線產生的噪音長期遭都會居民抱怨。

ALFA—X也具備新安全科技,用以減少震動、噪音,並降低因為重大地震導致脫軌的可能性。另外自1970年代起,日本即有實驗性的磁浮列車計畫,目前正在打造連接東京和名古屋路線,可能在2034年開通,更計畫後續連通大阪,讓東京、大阪車程縮短至67分鐘。

日本 地震 東京奧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