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腦腐?牛津2024代表字brain rot 成Z世代新標籤
「牛津字典」12月2日公布2024年度代表字「brain rot」,中文略可譯為「大腦腐蝕」或「腦爛」,意指接收太多瑣碎資訊而造成大腦吸收與思考能力下降。儘管這樣的焦慮在電視時代已經存在,但仍反映出傳播科技對人類世界的影響,仍透過社群媒體繼續加劇。
2007年,蘋果公司的喬布斯(Steve Jobs)著一襲高領黑衫,宣布推出「革命性網路設備」——第一代iPhone,全人類「滑」手機的時代正式揭幕。2009年,流量分析指 Facebook 為全球使用者最活躍社群媒體;同年「開心農場」在台灣爆紅,而中國在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後封鎖Facebook與Twitter等社群媒體。
媒體低品質內容造成
時間來到2024年,最新年度代表字「brain rot」,根據「牛津英語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定義,「大腦腐蝕」是指人的心靈與智力有所退化,其原因是出於過度消費瑣碎的、無挑戰性的資訊(特指網路內容)或那些「刻意使人退化」的資訊。這並非危言聳聽,許多專家已發現,近年人們沉溺於社群媒體上的低品質內容,恐造成普遍心智能力降低。光是在2023至2024年間,這個詞彙的使用頻率暴增了230%。
「brain rot」一詞的出現時代相當早,是在1854年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知名散文集「湖濱散記」(Walden)。梭羅在書中批判當時人們輕視複雜思維、偏好簡單概念的傾向,並認為這種傾向將令社會整體的心智努力程度下滑,「整個英格蘭都在努力解決馬鈴薯疫病,為何沒有任何人努力治療大腦腐蝕的病症——明明後者更為廣泛、更加致命?」
從電視普及起 思想淺碟化
對於思想淺碟化的擔憂,從19世紀到21世紀也不曾斷過。電視普及、電視台氾濫的1985年,美國傳播學者波茲曼即在「娛樂至死」中分析,電視讓一切議題都成為日常娛樂及背後危機。波茲曼指出,當資訊量變多,且在家中客廳、任何時段都觸手可得,接收者反而更容易接受簡化有趣的資訊,再嚴肅震撼的消息,都因為資訊的通膨而成了無意義的娛樂材料。
波茲曼承繼麥克魯漢「媒介即訊息」思想,認為資訊娛樂化的重點不僅在節目是否製作精良,更在於知識結構的呈現、人們獲取訊息的感官運作和接收場景等都會因媒介形式改變,進而影響人類行為。例如,實體報紙可以運用排版凸顯事件的重要性與關聯性,網路媒體就比較缺乏這種暗示性功能;而同樣一部賺人熱淚的電影,觀眾持手機在床上放鬆觀看,與坐在電影院和一群人共賞的反應也會不同。
認知過載 導致大腦「癱瘓」
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也讓媒介特性更為複雜——社群媒體的內容又即時、又能歷久彌新(久遠黑歷史隨時能被翻出);當所有人都能發表內容,個人與公共的資訊界限變得模糊;而因為使用者隨時隨地都能接收資訊,反而會對資訊產生排斥,休閒時間只想滑向更輕鬆愉快的內容。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界指出,當資訊過多造成「認知過載」(cognitive overload),大腦處理資訊的功能就會「癱瘓」,引發消極、麻木、無法專心、生產力下降與決策失誤等問題——即是所謂的「大腦腐蝕」。
「牛津字典」官方也指出一項有趣的事實,儘管「brain rot」可能是社群重度使用者遭遇的嚴重問題,尤以從小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的Z世代和阿法世代(Gen Alpha,2013年後出生者)更需注意,而他們近來也開始注意此現象,年輕族群最愛的TikTok上就有愈來愈多關於「brain rot」的討論。而為了改善大腦腐蝕危機,澳洲國會已領先全球、在11月底通過法案,禁止16歲以下兒童使用社群媒體,雖然外界還不知道該如何執行,但立法的箇中意涵十分清楚。
自2022年以來,「牛津字典」會在年底公布多個熱門新詞,開放網友投票選出該年度代表字。所有入選關鍵字都能反映時代趨勢,今年熱門字也幾乎都跟網路有關。
例如:「dynamic pricing 」(動態定價):是指企業使用個人化追蹤技術,針對不同消費者提供不同的價格。例如熱門機票和叫車服務可能「愈查愈貴」;或是會員制服務給予新用戶比舊用戶更多的促銷優惠等,相關手法廣泛見於各種產業。
AI內容氾濫 「Slop」也上榜
「slop」(粗製濫造的AI內容):因為AI生成工具愈來愈發達,人們愈來愈常看到以假亂真的文章、圖片和影片,移花接木的資訊讓人不知如何反應,這種內容就叫「slop」,單字原意為稀泥、融雪、排泄物等糊爛骯髒的東西。(可能也促成了大腦腐蝕的流行?)
「lore」(背景資訊):原意為人們流傳下來的知識,在目前流行網路用語中,代稱一個人的小故事或秘密經驗。lore 並不一定是真實或秘密資訊,例如虛擬網紅Vtuber也可以有自己的 lore,才能形成這個角色的「人物設定」。
「Demure」(得體)則是從一段 TikTok 熱門短影音而爆紅,明面意義是指得體或端莊的造型,但實際使用上卻帶點幽默諷刺,強調從樸素簡約的服裝中如何帶出自我意識,也是一個十分重視語境脈絡、亂用時可能令人尷尬的流行詞彙!
「牛津字典」2023年代表字「rizz」,則是從「charisma」縮寫而來的網路用語,意思是具有風格魅力、浪漫的吸引力,被歸類為Z世代流行語。2022年「牛津字典」代表字則是「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象徵了歷經疫情與戰爭之後,人們自我放縱、懶惰邋遢、甚至貪婪享樂主義,尋找喘息手段的現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