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者:經貿關係已不能充當中美關係的「壓艙石」

記者陳宥菘/即時報導

川普確定重返白宮,展望未來中美經貿關係,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閻學通表示,川普一定是朝著「保護主義」去的,經貿關係不能充當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會長艾倫(Craig Allen)則表示,選舉語言並不等同於政策公告,且中方已有和川普上一個任期打交道的經驗,相信中國與川普新政府之間「依然存在談判的空間」。

財新網報導,艾倫與閻學通8日在第15屆財新峰會的爐邊對話環節,就川普上任後對世界和中美關係的影響,以及將如何衝擊中美之間的經貿交往進行討論。

從全球角度看,閻學通認為,川普的勝利代表民粹主義的崛起和反全球化的浪潮,已成為當下全球秩序的某種基本特徵。艾倫指出,當前民粹主義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盛行,正在對包括布列敦森林制度(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等既有全球秩序構成極大挑戰,也讓全球治理結構「越來越難以預測」。

川普回鍋將如何衝擊中美經貿交往,是否真的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艾倫認為,選舉語言並不等同於政策公告,且中方在川普上一個任期已經有過與其談判和打交道的經驗,並產生了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這樣的談判成果,因此中國與川普新政府之間「依然存在談判的空間」。

閻學通則表示,儘管目前還不知道川普確切的做法,但他「不希望中國經濟比美國更好、規模更大,也不會希望看到中國發展的速度比美國更快」是清晰的,未來一定制定「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

閻學通坦言,他不認為經貿關係能夠充當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因為經濟關係在政治考量中優先級並不高,有時候更可能是把「雙刃劍」,讓大國之間的戰略關係變得更困難。但他也認為,中美互相需要彼此的市場,因此中美雙邊經濟關係還會延續下去。

對於中美之間無法避免的競爭升級,艾倫直言,中美兩國在「國家安全」領域的擔憂或許都有些「過度誇張」。閻學通指出,為了避免「過度反應」,中美都需要更準確地定義「國家利益」,尤其是在定義何謂「安全」議題時,需要有一個明確的邊界。

對於中美之間現存溝通機制的有效性,艾倫提到,去年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後建立了大約18個對話機制,對於增強雙方的可預測性、減少資訊差和錯誤預判上十分有效果。不過,雙方之間沒有聯合公報、沒有哪方作出明確妥協,也沒有設置任何共同目標,只有對於繼續溝通的基礎承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溝通效果仍然是有限的」。

閻學通提到,川普2017年上任之前,中美之間曾有至少70個官方對話協商的機制,但在他第一任期內,這一數字降到了0。而在拜登上任後,雖然有所恢復,但也只逐漸恢復到接近20個。「未來四年,我們會有比現在更多的溝通渠道,還是更少?我也無法確定。」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閻學通認為,川普的勝利代表民粹主義的崛起和反全球化的浪潮。(路透)

艾倫則建議,大國之間存在競爭的同時,也可以繼續保持合作,雙方都應該「將爭端控制在護欄之內」。官方協商與談判的渠道必須繼續保持通暢。

川普 拜登 白宮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