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中國過渡期拚經濟 第一任務與第一指標
即將跨年,就中國經濟而言,現在進入兩月有餘的過渡期,有這過渡期,是因9月24日以來的「增量政策」,沒有刺激出預想的成果;而決策當局承諾的「超常規逆周期」的大調節,或者經濟界人士說的「更刺激的刺激政策」,卻沒有更細的條款,反而罕有的放話要明年3月再見,即要等3月人大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於是有了這兩個月要過渡。
在這過渡期中關注來年經濟變局,中國經濟界有兩個話題最熱,一是如何提振內需,一是來年經濟增長指標怎麼訂。這兩個話題熱門,前者是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振內需定為第一任務;後者是定經濟增長指標是恒久的老話題,今年這指標特別不好定。在各種各樣的議論中,換個角度來看也許更透徹,那就是所謂戰略目標的眼光。大小地方當局都特別講究「發展戰略」,每個省市都有「規劃館」,外人來了第一件事就是拉你去看其戰略規劃。其實北京的中央當局也如是,訂政策、派任務,先要想跟「發展戰略」的關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第一任務、第一指標,就更是與「發展戰略」密切關連。
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要討論的題目其實是內外形勢,自毛澤東開始,就把「形勢和任務」連在一起,在形勢有了一致判斷後,再來確定任務。今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壓縮了對形勢判讀的文字,把提振內需定為第一任務,可以看出中共決策層對內外形勢都相當不看好,承認現在所面臨的局勢比較嚴峻,明年外部可能會出現貿易壓力,內部目前還面臨經濟有待恢復,以及各種風險的壓力,其中特別是通縮的壓力,所以首次提出了個「物價合理回升」的概念。
聽上去有些矛盾,又要提振內需,又想抬升物價,但對中共決策層來說,他們看到的是財政放了不少錢,貨幣更是不能再寬鬆。現在唯一辦法是烘熱消費,物賤鬥人窮,東西愈便宜大家愈不買,物價抬到2%至3%,說東西都要漲了,這才有消費熱情。智庫說法則是需要溫和的通膨,才有內需的提振,才有經濟增長,這叫良性循環。所以有說不僅今年提振內需定為第一任務,未來五至十年,中國經濟都要轉到這條新路,這叫「發展戰略」的重大轉移。
再來看第一指標,即GDP增長指標,這是各方普遍關心的,中共當局只說預計今年的指標一定可以完成,也即年初定下的5%左右經濟增長會實現,但閉口不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了個怎樣的GDP增長指標。其實根本不用費神去猜,今年的GDP增長指標一定可以完成,因為5%可以左右一下,4.9%算完成,5.1%也算完成。而明年的經濟增長指標,相信仍會定在5%左右,這不取決於來年大勢判讀,而取決於既定的「發展戰略」。
看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不僅要看形勢,還要看任務,那任務即中共以黨的代表大會來定下的「發展戰略」,鄧小平年代有「翻番戰略」,以後歷代各有各訂,今天的中共決策層有其自己的戰略,那就是2020年中共黨的會議決定,2021年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及遠景綱要。
為什麼這時要回看這個規劃和綱要,一是因為明年是「十四五」規劃完成之年,同時也是所謂「十五五」即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制訂之年,這種年份經濟增長指標不僅要看形勢,還要看規劃和任務;其二是「十四五」規劃及遠景綱要中,定下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水平要翻一倍。
經濟學家推算,假定GDP總量與人均GDP的增速一樣,意味著這十五年內GDP平均增速不能低於4.6%,換句話說現在能訂高點就不會訂低,5%將是可以預測的不變指標,這當然影響到方方面面的經濟安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