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的挑戰」紐時:中國貨湧向歐洲 恐釀經濟災難
川普政府提高關稅後,歐洲擔憂中國大量出口商品將轉向歐盟市場,衝擊本土產業。紐時以「中國可能給歐洲帶來一場經濟災難」為題,將歐洲各國對中國立場不一的立場列出;歐盟表態將密切監控中國進口商品,西班牙與英國領袖呼籲加強接觸以吸引投資,德國則擔心中國報復性關稅,這些領導人在妥協和對抗之間維持平衡,避免成為貿戰附帶犧牲品。
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中國生產了大量獲補貼、價格偏低的商品,如電動汽車、電子產品、玩具、鋼材等,多流向美國市場;但川普的高關稅政策讓這些商品面臨壁壘,外界擔心會轉向歐洲,衝擊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工業。美國學者指出,「產能過剩的挑戰由來已久,但現在終於擺在了歐洲各國政府面前」。
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對美國關稅的「間接影響」提出了警告,並誓言密切關注中國商品的流動,但她也承諾與中國進行「建設性的接觸」。一個新的特別工作組將對進口商品實施監測,看是否存在傾銷跡象。她稱「我們不能吸收全球的產能過剩,也不會接受在我們的市場上出現傾銷行為」。
她向中國和美國都發出了強硬而有分寸的信息,專家認為可能是歐洲避免經濟災難的最佳機會。但這一高風險時刻正在考驗歐洲大陸的團結。
報導指出,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上周前往北京與習近平主席會面,他敦促加強與中國的接觸,以對沖美國的關稅。他與中國領導人握手的畫面生動地展現了他示好的姿態。
去年,德國反對歐盟提高電動汽車關稅,擔心中國會增加對德國汽車行業的關稅。英國首相施凱爾則呼籲與中國建立「一致、持久、尊重」的關係,他正在努力推動英國低迷的經濟復甦。
但貿易專家說,歐洲和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植根於一個存在了數十年的現實:由於監管負擔和共產黨對中國公司的支持,中國市場實際上對許多歐洲公司是關閉的。2023年,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接近3320億美元(2920億歐元),歐盟仍將中國視為「系統性對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