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校師生推翻Science「中國誠信」論文 官媒:狠打西方耳光

中國新聞組/北京27日電

2019年6月,「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一篇題為「全球公民誠信度」的研究,以撿到錢包後是否用電子郵件聯繫失主做為衡量誠信的標準,結果顯示中國在40個國家中居末。這一結論引來中國學者質疑,在美國老道明(又譯歐道明)大學教授張琪發起下,中國14所大學100多位師生自籌經費,歷經4年研究,推翻了這項研究的結論,「為中國人的誠信正名」。

中國科學報報導,據這篇當時刊登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美國密西根大學Alain Cohn等4名行為經濟學家在全球40個國家進行研究。他們讓研究助理將所撿錢包交給酒店、銀行等公共機構的員工,並通過「電子郵件回覆率」來度量公民的誠信度,在其結論得出的「誠信排行榜」上,中國位列倒數第一。

報導指出,當時有20多個國家的媒體對這篇研究進行了報導,有人質疑研究對「誠信」的定義狹隘。浙江大學教授周欣悅和清華大學教授孫亞程曾向「科學」發出郵件,辯駁說該研究結論是基於單一而偏西方視角的測試方法,並未考慮到各國之間的巨大文化差異。但「科學」編輯並沒有給予實質性的反饋,甚至關閉了論文的評論區。

2019年6月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截圖。(取材自中國科學報)

美國老道明大學教授張琪在一個有200多位學者的「行為經濟學」交流群中,發起重新探索Cohn等人研究的倡議,很快就集齊了浙江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深圳大學、陜西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14所高校,以及美國老道明大學的學者。

「要還原事實真相,糾正外界對中國誠信的誤解,必須拿出完整嚴謹的研究。」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楊芊說。在這個新的研究中,除了探索Cohn等人的研究,他們還補充了「錢包回收率」作為公民誠信度額外的衡量標準,並在事後對員工進行了回訪調查。

挑戰發表在「科學」上的論文,並非易事,尤其是對這支連專項經費都沒來得及申請的團隊。但在全國10個城市近500個點位開展「丟失錢包」的實驗,對人力和物力都有不小的要求。為了盡早為中國公民誠信「正名」,在複製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實驗,他們乾脆入組時就「自備乾糧」,自發招募了上百名參與調研的中外籍學生。

2019年年底,除4個採樣點,全國496個點的數據全部收齊。研究發現,如果僅用「電子郵件回覆率」來衡量「誠信」,結論與Cohn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但中國公民27.4%的「電子郵件回覆率」遠低於77.8%的「錢包回收率」,這說明公民誠信度不能僅靠「電子郵件回覆率」單一指標來度量。

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電子郵件回覆率」與國家集體主義指數呈顯著負相關,但「錢包回收率」與區域集體主義指數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評估「誠信」,還要考慮不同的文化影響。集體主義文化下,公民傾向於「被動地替失主保管錢包」;而個人主義文化下,公民傾向於「主動地聯擊錢包所有者」。

2023年7月10日,中國學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的研究截圖。(取材自中國科學報)

這項挑戰「科學」論文的研究,終於在論文刊登的4年後,於2023年7月10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中國研究作者團隊。(取材自中國科學報)

官媒北京晚報評論指出,長時間以來,西方早已習慣了斜眼看中國,扭曲中國的國際形象。而部分學者更是受西方已有價值體系的影響,帶偏了更多不明真相的旁觀者。但中國人的誠信水平不能由幾個外國學者靠反科學的方法論證。此次15所大學100多名師生的研究,不僅說明用郵件回覆率直接證明公民誠信度失之偏頗,更說明中國人誠信度頗高。「用事實狠狠打了西方學者一耳光」,有力駁斥西方的錯誤解法,為中國人正了名。

北京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