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0月CPI轉負 再陷通縮疑慮 第4季經濟復甦恐難實現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公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2%。是時隔兩個月後,消費者物價指數再次呈現負成長,也是自疫情期間2020年11月以來同比環比首次雙雙下滑。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下跌。外媒分析,綜合到目前的其他經濟數據指標,這表明中國經濟繼續承受通貨緊縮的壓力,以及無法達到政府制定的全面通膨約3%目標的風險,中國第四季度有意義的經濟復甦難實現。
澎湃新聞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分析,10月受天氣晴造成農產品供應充足、節後消費需求回落等因素影響,CPI下降的主要在於食品價格降幅擴大。10月食品價格下降4.0%,影響CPI下降約0.75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下跌高達30.1%,影響CPI下降約0.55個百分點。雞蛋、牛羊肉、鮮菜和食用油價格也下降較多,降幅在3.5%至6.4%。
彭博指出,今年來中國CPI一直處於疲軟狀態,7月CPI年減0.3%陷入通貨緊縮,且一直在負成長邊緣徘徊。中國人民銀行8月曾稱物價將從夏季困難時期回升,但10月數據顯示,人行的評估過於樂觀。
今年來中國通膨偏低的因素,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消費者信心低落等境內因素,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中國製產品需求疲弱等國際因素。
同時,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也顯示,10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去年同期下降2.6%,降幅比9月擴大0.1個百分點;1至10月平均,PPI較去年同期下降3.1%。對於10月PPI降幅擴大,國家統計局歸因於去年同期基期較高等原因。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10月CPI走勢是繼9月後第二個月走弱,整體物價運行尚未遠離「類通縮」特徵,反映內需恢復仍然較緩的特徵,同時,外需在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也難以對部分過剩供應進行有效填補。預估明年臨近開春,CPI或能重回溫和上行區間。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10月CPI表現不及預期,背後主要原因與三年疫情帶來的「疤痕效應」(意指歷經疫情失業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有關,以及今年以來經濟復甦過程較為曲折,居民收入增長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第二季以來房地產市場再度轉弱等因素直接相關。
路透報導,報導表示,中國還出現外國直接投資(FDI)有史以來的首次季度赤字,表明了在西方國家政府採取對中國「去風險化」(de-risking)措施後,資本外流面臨巨大壓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