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湖南70大病患兒家庭 投資「公益理財」被騙千萬
日前,河北、湖南等地出現一宗投資騙局,受害者是70多個大病患兒家庭,家長們為了籌孩子的治療費用,透過網貸籌款,把錢投入一個所謂「公益理財」項目,對方卻就此失聯,錢款無法追回,涉及金額高達1100萬元人民幣(約151萬美元)。
中國慈善家雜誌報導,湖南王先生的兒子患有地中海貧血,這些年醫療費用超過200萬元,讓王先生家底被掏空,還欠下大量外債。後來他認識了專門從事大病患兒救助領域籌款的李靜,透過她的介紹接觸到了一個「公益組織理財產品」,宣稱月化收益是本金的4%,兩周分一次利潤,「不出意外的話,三個月連本帶利就能回來」。
出於對李靜的信任,王先生在微粒貸上貸款了26萬元,把錢匯到李靜的私人帳戶,委託她購買「公益組織理財產品」。而和王先生一樣,把錢交給李靜的還有70多位大病患兒家長,他們把錢交給了李靜,然後再由李靜把錢打到孫某和張某略的私人銀行帳戶。
剛開始,患兒家長確實分到了兩次利潤。但從9月底開始,產品的投資周期陸續到期,當家長想拿回本金時,卻發現無法兌付。李靜帶著幾位家長前往洛陽找孫某要錢,對方卻失聯了。
一位患兒家長說:「那些錢都是救命錢,孩子都等著錢買藥、化療。我們根本不懂什麼『公益項目』,李靜以前在醫院幫助過很多患兒家長,感覺非常靠譜,才把錢交給她了。」
據了解,這些家長參與的「公益項目」,款項進的都是私人帳戶,李靜說這是對方的要求,「如果公對公走帳,他那邊的公戶要把錢轉出來去投資理財的話,就會要收很多的手續費和稅,基本上沒得賺。」
報導指出,中國法律對慈善組織的投資理財行為有著嚴格的規定,李靜、高某傑、孫某等人以個人名義參與的所謂「公益組織理財服務」顯然並非慈善組織的正常投資理財。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表示,這些個案中的「公益理財」本質上和以往集資套取「配捐」邏輯是一樣的,甚至它的風險更高,都屬於資金的體外循環,對患兒家長沒有任何保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