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長者翻身、洗澡…年輕人在養老院上崗 難過心裡那坎

中國新聞組/整理

據統計,去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為465.1萬人,養老行業人才缺口大,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到養老行業的前景;校方的實習課讓學生上了第一線,只是真正的實踐與上課不同,「不僅身體累,心理上也要克服很多困難,薪資還比預期少」,學生們是不是做好了心理準備,真的走進養老院?

對21歲的婁寅臻來說,每天的工作從早晨七點開始。給老人們分發早餐,然後陪老人們跳操,接著為無法行動的老人翻身,推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到窗邊看風景,周而復始。

新京報報導,婁寅臻是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養老專業大三學生,眼下正在養老院裡實習,如無意外,將在今年9月正式入職。過去,養老專業的學生們要在學校學習兩年,最後一年,養老院會成為專業課堂。

2023年5月,「入學即入職、學習即上崗」的培養模式被提出;今年9月,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的35名大二學生,將提前進入養老院進行實習。

圖為福建泉州一養老院護理人員正給老人做檢查。(中新社)

一雙雙蒼老眼睛盯著…

即使在經過8個月的實習後,婁寅臻已成為能獨當一面的護理員,21歲的她也仍然記得剛上大三、第一次走入養老院時忐忑又惶恐的心情,電梯打開,是一輛輛遊走的輪椅,一雙雙蒼老的眼睛望著她。

在學校裡,婁寅臻已經做好職業規劃和心理準備,但當面對實實在在的老人們,她感到不安和無所適從。每天早晨,她和同事們要提前10分鐘到崗,替老人分好飯食,遇到進食困難的老人,要一口一口餵飯。結束早飯後,她帶領老人們做早操。午休後她要帶著老人們做手工、分發洗好的衣物。工作從早上七點一般需要忙到晚上七點。

每天固定任務還有為老人翻身、換紙尿褲、洗澡、幫助排便等,「不僅是身體累,心理上每天也要克服很多困難。」婁寅臻說。

在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入學即入職」項目籌備兩年之久,鄒亮說,站在校方的角度看來,之所以要進行這樣的改革,是因為畢業生的流失率太高,而校方迫切希望能將學校培養出的學生留在養老行業,此前,學生一兩年後仍然從事養老行業工作的平均下來只有40%。他為這個數據感到惋惜。

2022年,北京市老年人口總量持續增加,占總人口比重不斷提升;據統計,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為465.1萬人。

圖為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養老院,工作人員協助老人進行理療康復。(中新社)

工作不被認可待遇又低

北京首開寸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西釣魚台院區養老院的院長廉潔看到,「從前,基本上只有外地中年人從事護理工作,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到養老行業的前景。」

想讓學生們走上養老一線並不容易;「一是對這個行業不喜歡、牴觸,二來養老行業本身不夠規範,各方面管理也不到位;三是社會認可度低、待遇低,會讓學生覺得在這個行業沒有前途。」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師鄒亮說。

據報導,鄒亮指出,「從行業的角度來說,現在養老院一線的護理人員多是來自其他省市或者農村地區的人,年齡多在40歲50歲上下,肯定不如接受了三年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去做。」

「企業肯定也更願意招一些年輕人,他們想培養既懂專業,又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所以我們給學生的定位不是說是將來一直幹一線,而是從一線成長為一個管理者。」鄒亮說。

有人做一星期就離開

對此,廉潔仍然有些顧慮;她認為,直接把年輕孩子們放入一線「不一定全是好事」。「現在十幾歲的孩子可能在家裡都沒怎麼做過家務,一下子上來讓他們照顧老人,一方面是他們的技能不足,另一方面,他們自己都沒有做好完全的心理準備。」

「如果第一年能夠適應,那之後會越來越好,關鍵在於,有多少孩子在第一年能夠適應」,廉潔所在的院區有一批失能失智的老人,此前曾有一批大一就過來實習參觀的學生,「結果做了一個星期就受不了了」。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定啟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學生是就業還是進一步升學的考量,對企業順利做到「入學即入職」也還需要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北京市教委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提到,目前,普遍存在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團隊不足、培養成本增加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北京市教委、發改委、人社局、財政局四部門聯合積極採取措施,相關政策和機制在試點建設中不斷完善。

實習的學生到養老院陪伴老人。(取材自新京報)

有人樂觀 過了坎就可以

雖然仍有顧慮,但廉潔仍然願意嘗試一下。她坦言,現在很缺既懂一線又懂理論的年輕人,養老行業對於年輕人幾乎算得上渴求。「年輕人只要過了最開始的坎兒,能夠看到這個行業的前景,有他們自己的行業規劃,這個選擇對他們來說肯定是好的。」

高中時,王婷了解到中國老齡化嚴重,與此相關的專業也會容易找到工作。因此,高考之後,她選擇養老專業,「畢竟養老是朝陽產業,以後好找工作,也能穩定一點,讓家人也能夠安心」。

如果能順利入選,王婷每個月能拿到1500元的薪資補貼,她曾覺得這筆錢太少,「但是後來想了一下,畢竟是去學習,工資少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幹這行要過三觀:生死、屎尿和性別

19歲的劉松嶺是北京本地人,過完這個暑假即將升入大二,聽到這個項目,他的第一反應是「誰去啊?我才不去!」他的想法是,「大學期間大家肯定想出去玩,一想著說自己比別人更早一點就上班了,心裡是不能接受的」。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師鄒亮坦言,「一開始確實面臨不少阻力,學生們的第一反應是學校『賣人頭』,將學生賣給企業『做苦力』。 」

新京報報導,大學讀養老專業是劉松嶺自己的選擇,「我個人覺得養老是個朝陽產業,雖然基本上都是私企,但是福利待遇估計也不會太差」,即使如此,「來了學校真的了解養老,也是有一定後悔的」,後悔主要在「沒想到都要從一線做起,我的同學們誰都不願意去做一線。」

劉松嶺還記得,在課堂上,老師向他們提起過,幹這行要過三觀,「生死觀、屎尿觀和性別觀」,他心裡打鼓,「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做好準備。」

學生在實習期間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散步。(取材自新京報)

困難多一點 薪資少一點

對王婷來說,學校的課程與她在報志願時預想的不太一樣。預想中,她以為會從管理崗做起,但在課堂上,她學會鋪床單、替老人翻身,知道在必要時甚至需要替老人解決大小便,還了解到養老院裡的老人有可能沒辦法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困難比她一開始預想的要多。

薪資也比預想中的少一些,她為自己算了一筆帳,「一個月4500元,」她將這份未來可能面對的工作與家鄉縣城中自己能找到的工作對比,「家鄉雖說工資低,但相應的工作會輕鬆很多」。

為了讓學生們接受「入學即入職」這個項目,鄒亮和同事們通過公開的講座和私下的聊天,在前期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鄒亮從工資層面介紹養老行業近十年來的變化,「包吃住,扣除五險一金,2016、2017年左右是3000多元,2020年前後,大概有4000多元,到這兩年,到手能拿到5000多元,好的能上6000元。」

在選擇養老行業前,劉松嶺打過零工,當過兼職的籃球教練;後來,他成為了班裡第10個報名的人力,劉松嶺說,「在學校上學的時候,沒有人會給你一個月開2000多塊錢,去了之後一邊學,一邊融入到項目裡。」

圖為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下宅村的居家養老照料中心,老人們在參加娛樂活動。(新華社)

北京 養老院 教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