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 全網淚盼國寶回家
大英博物館建館250周年,一名自稱中國人的民眾曾在英媒留言:「館裡整整一個展廳都是中國的東西,我看了之後有兩個感覺:一是為我們中國曾經擁有如此珍貴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為我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羞恥』,因為這都是我們中國的東西。」
大英博物館失竊醜聞持續發酵,多國要求歸還自己國家文物。中國網友自製、為流失中國文物「發聲」的「逃出大英博物館」短劇,和網紅們分享參觀大英博物館時流淚說著「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大英博物館裡走出來」的激憤心情,一幕幕引發全網共鳴,「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因此登上熱搜。有人批這是民粹,但「盼國寶回家」仍掀起一波不小聲浪。
網友拍片 看哭2億人
綜合大公報、長安街知事報導,今年初,有網友腦洞大開:「拍一部動畫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館』,讓各個文物擬人化,然後復甦過來逃離大英博物館,回家過年……」。留言引起網友「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的關注,他們醞釀了劇本並遠赴英國拍攝。
故事講述一個穿漢服的女孩找上了在英國工作的中國記者,請求他幫助她回到中國。女孩的身分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她在街頭流浪,聽到熟悉的中國話那一刻時激動不已,「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你要帶我回中國嗎?」等的對話,讓網友淚目。
該劇日前上線抖音、B站、小紅書等平台,首集正片時長不到3分鐘,卻觸動了眾多年輕網友。截至9月3日,僅抖音平台播放量就破2億。不少觀眾表示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大英博物館裡走出來。」而小玉壺髒兮兮的臉、以一個櫃子住兩個人暗諷英國未善待瑰寶等細節,也讓網友們愈看愈心酸。
同樣以 「逃出大英博物館」 為主題的影片「敦煌遺書」也於日前上線。這部由國風創意導
演郭吉勇執導的影片,以流失在大英博物館的敦煌文物為故事背景,講述了流失的文物 「飛
天」 (擬人)從海外跨越近一萬公里「回到」 敦煌的故事。影片一上線便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
身為中國人 進館就掉淚
不少中國網紅近日也在抖音上分享遊覽大英博物館的心情,他們對於於大英博物館中竟然藏有多件中國國寶文物感到超級憤怒,心痛表示「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我身後的這座(大英博物館)博物館離開。」有人說「只看一眼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大英博物館又把媽媽看哭了,剛進中國館就掉眼淚」,「「這種感受只有中國人才懂」。
文物流失是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傷痛。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鴉片戰爭至今,共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數量就達100餘萬件。而大英博物館內光展品便超2.3萬件,囊括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窯瓷器、琺瑯器等幾乎所有藝術類別,件件都是絕世珍藏。
雖然大英博物館宣稱,館藏的中國文物是通過饋贈、購買、交換等方式獲得的,但觀察者網報導,據大英博物館內中國文物的入藏時間,其中有很大部分主要集中在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餘年之間。這正是近代中國國勢日衰、淪為列強半殖民地的時期。
不難想像,實際上,伴隨著英國的殖民擴張步伐,戰爭期間的瘋狂掠奪、盜賣,各國的歷史文化典藏、奇珍異寶紛紛流入英國本土,並彙集到大英博物館中。這其中包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等,都致使難以計數的文物流散國外。
保護文物安全? 英拒還
而據外媒報導,英國還以「保護文物安全」為由,拒絕將被掠奪文物歸還原址,甚至於1963年修改了「大英博物館法案」,立法禁止歸還文物。
從1949年至今,中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各種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這就是視頻的意義吧,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網友如此評價「逃出大英博物館」以及近年來各類講述文物故事的文藝作品。盼中國人代代接力,讓中國文物記得回家的路。
官媒見風使舵 促英無償歸還
在英國媒體及部分學者看來,中國網路上近日出現的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中國文物的聲浪,原因之一來自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喊話,且其發起的「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微博話題,截至9月4日已獲超過8.6億閲讀量。環球時報還不忘藉著大英博物館館藏失竊事件,見風使舵發出立論點相同的社評,給當時正在中國訪問的英國外相柯維立一個下馬威。
大英博物館8月16日爆發文物失竊事件,館長費雪於8月25日宣布辭職負責,環時於8月27日發表題為「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社評,而柯維立是在8月30日抵達北京,對中國僅有一天的正式訪問行程。
BBC報導,環時透過這篇社評,開首稱:「作為一家中國媒體,我們正式向大英博物館提出要求,請把所有通過非正當渠道獲取的中國文物無償地歸還中國。」
BBC稱,社評文章並未提及柯維立訪華,但批評英國稱其「有著血腥、醜陋、可恥殖民歷史。」社評還稱:「它們(文物)都是怎麼從中國流失到大英博物館的,具體過程可能難以追溯。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們大多都是當年英國趁人之危、趁火打劫,甚至直接對中國製造劫難趁機劫掠或盜取得來的。」「只要英國不能證明哪一件藏品來自合法、乾淨的渠道,那麼這件藏品的母國就有權利去追索。」
報導指出,社評發表後,微博、微信公眾號與抖音等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相關內容接連出現,包括來自其他官方媒體的帖文與短視頻。部分也被轉發到社交媒體「X」(前稱Twitter推特)上。這其中包括一些強調「文物想回家」概念的內容。
報導稱,柯維立訪華希望修補雙邊關係,而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似乎成了新煩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主任曾銳生說,環時這篇社評主要出於見風使舵,但也可以理解為給柯維立一個下馬威。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現代語言學院中國文化研究創始教授利大英也認為,「環球時報顯然希望對大英博物館這尷尬局面加以利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