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被遺忘百年的學位證 還原林徽因在賓大的學霸生活

中國新聞周刊/仇廣宇報導

性別的限制曾嘗試擋住林徽因成為建築師的夢想,但她的熱情從未受到束縛。在建築學、文學、戲劇藝術等諸多領域,林徽因致力於在時代中留下印記,並將所學知識帶回中國。百年後,美國賓大追授的這一紙建築學學位,成為對她最好的慰藉。

來自中國北京的林徽音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士學位榮譽,1927年2月24日《周間畫報》。(取材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

20世紀30年代中期,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北京天壇祈年殿陡匾下留影。(取材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

時隔97年之後,已故中國建築學家林徽因收到了一份遲來的榮譽。2023年10月15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的官方網站發文稱,該校將在2024年5月18日,為從該學院美術系畢業的校友林徽因追授建築學學位。文章標題用「先驅」、「應有的尊重」這些具有分量的辭彙,說明著這次追授的重大意義。

作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新中國國徽設計靈感的提供者之一,林徽因作為建築學家的名聲享譽海內外,但很少有人知道,20世紀初,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以下簡稱賓大)留學時並未拿到建築學學位。而導致她沒有拿到建築學學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美國的社會環境不允許女性學習建築。如今,韋茨曼設計學院希望追授學位這一行為,努力地彌補這個遺憾。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錯誤,是時候來糾正它了。」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兼佩利講席教授弗裏茨·斯坦納(Fritz Steiner)這樣解釋追授學位這件事的性質。

林徽因1926年為賓大女子本科生年鑒繪製的插圖。(取材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

翻找檔案 還原求學歷程

斯坦納是這次學位追授事件的主要策劃和推動者。當地時間2022年1月28日,「中國建造:現代建築百年對話」展覽在美國賓大開幕,其中,展示了1918年至1941年期間在賓大求學的23位中國建築師的經歷和成就,包括范文照、楊廷寶、陳植、童寯、梁思成、林徽因等近現代中國第一代傑出的建築師。

斯坦納閱讀展板內容時,注意到了林徽因沒有取得建築學學位,於是,他開始追蹤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並最終推動了為林徽因追授學位的事項。

為已故校友授予學位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證明林徽因曾經上過建築學相關的課程,有畢業的資格,以及嚴謹地求證她沒有拿到學位的真正原因。

為此,斯坦納組織幾位相關的教授、負責人進行合作,查閱翻找檔案館中關於林徽因的資料,整理出了一份長達38頁的申請檔,其中包括林徽因的生平、經歷、成績單等內容。慢慢地,專家們終於在一堆歷史資料中抽絲剝繭,還原了林徽因在賓大學習的全過程。

林徽因1928年繪製的水彩畫《家鄉》。(取材自《畢業於賓大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美術建築雙修 堪稱學霸

林徽因1924年入學,在賓大就讀美術專業,在學習美術的同時,她也選修了建築系的不少課程。專家們將林徽因的成績與其同時期就讀的知名建築系校友做了對比,發現她的成績單中的不少分數都是卓越級別,是同期學生裡當之無愧的學霸。

人們還發現,林徽因在短短3年時間裡不但提前完成了美術系的課程,也成功選修了大部分建築學的課程,但其中有兩門課程她是無法選擇的,一門是有男性模特參與的生活素描課,另一門則是需要下工地的建築施工課程。因為沒有這兩門課的成績,她也就無法取得建築系的畢業證書。

在林徽因就讀大學的20世紀初期,建築和美術行業的人士普遍認為,這些課程對女性而言不太友好。展覽策展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童明也證實了這一傳統的存在。

無法參與素描、施工課

童明介紹,建築設計是脫胎於藝術、美術類專業的綜合學科,很多規則要沿用美術行業的習慣。如今的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受法國巴黎美院影響很深,因此,學院也延續了不讓女生參與素描等課程的傳統。除此之外,建築行業屬於比較辛苦的行業,體系內大多數是男性,做建築設計時經常畫圖,有時需要熬夜,人們擔心當時的女性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也就不允許女生參與學習。

隨著時代發展,愈來愈多的建築學專業開始招收女生,1934年,賓大的建築學專業終於拋棄老傳統,願意招收女學生,也開始為女性校友補發建築學學位,但陰差陽錯下,林徽因的學位被忽略了,直到2022年才被斯坦納發現。

林徽因女兒梁再冰在口述史《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中提到,父親梁思成1924年順利在賓大註冊,成為建築系學生,她的母親林徽因同樣準備選擇建築系就讀,卻遭遇了失敗,因為該校建築系不招收女生,而不招生的理由是「建築系學生經常要整夜畫圖,女生無人陪伴無法適應」。

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嘉樂堂前上演一齣梁思成、林徽因1937年考察測繪恭王府的沉浸式話劇。 (中新社)

考察冀晉古建築 體弱猶掛心國徽設計

「我與我父親一同遍遊歐洲,在此期間,我開始萌發了學建築的念頭,現代西方經典傑作的輝煌激發了我,令我燃起了將其帶回祖國的願望。我們需要學習好的建築理論,使得建築能夠矗立數世。」這段話,是林徽因的一位校友記錄下的她的心聲,相關文章的剪報至今保留在賓大。

西方經典啟發 她帶回中國

1920年,林徽因被父親林長民帶到歐洲歐洲考察,定下了人生的志向:學建築,做一名建築設計師。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與好友陳植踏上前往美國留學的旅途。他們首先到康奈爾大學選修了一些相關課程,根據當時的規定學分,修完後,他們就可以直接到賓大註冊就讀建築設計專業二年級。但林徽因沒能像兩位男伴一樣幸運。她本來抱著最狂熱的建築理想,卻只能改讀美術系。

但即便如此,林徽因的成績和光彩完全沒有被抹殺。除去那些優秀的成績記錄,她甚至還在1926年到1927年兼任了建築系的教學助理。除此之外,林徽因的美術作品和社交能力也被當時的師生所稱道。在英國讀過中學的林徽英語流利,性格開朗,能夠自如地在東西方兩種文化間暢行無阻,她的繪畫天賦也得到了發揮,畫作至今還保留在賓大檔案館中。

英語流利 她性格開朗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好友、漢學家費慰梅曾為了撰寫梁、林二人傳記到賓大調研,後來,她在《林徽因與梁思成》中寫道:在這裡,中國學生多數死硬、刻板,但只有菲麗絲(林徽因)和本傑明·陳(陳植)是例外。

1927年,畢業後的林徽因和梁思成雙雙選擇到名校進修,梁思成去了哈佛大學進修東方建築研究,林徽因則在耶魯大學進修戲劇,1928年3月,他們在加拿大結婚,也一起憧憬著未來能夠攜手在中國建築設計領域成就一番事業。

1928年,畢業後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到國內,接受張學良的聘任,創辦東北大學建築學系。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在留學歸來的朋友陳植、童寯、蔡方蔭等人的幫助下,迅速打造了一個有20多名學生、科目齊全的建築專業。然而因為生育、天氣寒冷等原因,林徽因患上肺炎,只能帶著女兒到北京養病。1931年暑假,梁思成接受「中國營造學社」的聘任回到北京,與家人團聚。

九一八事件爆發,他們在東北的家被炮火吞沒了。他們在北京度過了幾年安穩的時光,也是在這個時期,同為中國營造學社成員的林徽因經常與梁思成一起到河北、山西考察古代建築,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考察資料。

1950年,林徽因與病中的梁思成討論設計國徽的圖案。(取材自清華大學網站)

戰亂遷徙 身體難以負荷

七七事變後不久,林徽因和梁思成和大批知識份子開始輾轉流浪的生活,他們到過長沙、昆明,四川李莊鎮等地居住,頻繁的遷徙擊垮了她的身體。林徽因的身體越來越差,不但有肺病舊疾,她還切除了腎臟,手術後一度狀況兇險。

新中國成立後,林徽因到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書,身體虛弱的她為梁思成率領的國徽設計方案團隊出謀劃策,並最終見證方案被採用。1955年4月,這位身體孱弱、精神強大的女性,年僅51歲就告別了這個世界。

在昆明市博物館開展的梁思成林徽因紀念特展,透過大量的照片、手稿、文獻實物,向觀眾展示生活中真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中新社)

2018年4月,《紐約時報》在「被忽視的逝者」欄目刊登了一篇關於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紐時表示,他們的訃聞版面一直以男性為主,未來希望多報導一些如林徽因這樣的已故女性的故事,報導她們給這個社會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記。

林徽因 賓大 北京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