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橫店變「豎店」 揭開網路微短劇的造富祕密
網絡微短劇成新的內容造富神話,預算優先、流量為王,人們扎堆入場,它背後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我們下一部戲要在橫店開機了,現在好多景都訂不到,整個橫店基本上人滿了。」吳詩原是北京一家傳媒公司的後期主管,此前他們主要承接廣告和宣傳片的攝製業務,今年開始嘗試涉足網絡微短劇。在新業務的開拓過程中,除了繼續帶領團隊負責剪輯任務外,北京電影學院科班畢業的吳詩原有時也會下到劇組擔任製片人。在經歷了七部微短劇的製作後,他發現這條賽道在短短一年之內已經變得十分擁擠。
手機觀看 季發行150部
這不是吳詩原一個人的感覺。隨著「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上線一天,充值破2000萬、「無雙」上線8天,充值破億、「夜班日記」播放量破10億等信息的頻繁刷新,互聯網以及影視相關的行業內都在流傳著「一周拍完、8天收入過億(人民幣,下同)、10天暴富」的神話。知名影視基地浙江橫店甚至被戲稱為了「豎店」——因為這些短劇都是在手機上用豎屏看的。據說每天都有上百個劇組在此製造著這種正在流行的劇集產品。
艾媒諮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其中僅第三季度就發行了150部,接近2022年全年總和的2倍。
微短劇儼然已經成為了2023年一股最為猛烈的內容財富風暴。
「微短劇現在為什麼大火,一個核心的原因就是移動終端和各種各樣的應用程序的產生,導致觀眾的碎片化時間增加。當大家已經不滿足於短視頻段子,肯定會想要去選擇時長相對較短但是內容凝聚、節奏快的影視劇作品。」在豎屏微短劇領域,張健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所擔任CEO的春風畫面製作的「生活對我下手了」被譽為此類劇集的開山之作。
成本低 各大傳媒搶進
春風畫面的控股母公司是華誼兄弟。在目前的微短劇市場中,除了各大視頻平台、以打造網紅為業務核心的MCN公司以及廣告傳媒等與影視相關的從業者,傳統影視公司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身影。華誼兄弟並非唯一的進場者,唐人影視、嘉行傳媒、檸萌影業、華策影視、正午陽光等都先後布局、投資。
事實上,微短劇雖然是一種全新的影視形態,卻並不意味著在製作上完全脫離傳統的影視流程。周敏華(化名)是一家知名影視公司旗下的短劇廠牌的CEO,他表示:「短劇跟長視頻沒有太大的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因為成本低,決策的周期會變得短一點,然後因為總時長短,拍起來也快一點。」
通常,一部微短劇的成本在30萬到40萬之間,在15至30人左右的劇組規模下拍攝5到7天,有些時候為了節省成本,還會將兩三個項目放在一起連拍,盡量使用相同的班底。吳詩原說:「這種片子導演會相對弱化,攝影、燈光什麼都會相對弱化。」
類型化 劇情只要爽點
「微短劇對導演的要求就是別整太麻煩,大家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只要把劇情爽點拍出來,構圖、燈光這些不要太差就行了。」導演唐葉(化名)介紹,在微短劇的拍攝中,一切都以預算為優先。
後期的情況與拍攝類似。以往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導演都會緊密參與剪輯工作,電影一般還會有詳細的分鏡頭腳本供剪輯師參考。但在微短劇上,這樣操作顯然過於笨重了。
除了拍攝和後期,一部影視作品的核心生產環節還有地基一般的劇本創作。在這一環節,微短劇同樣壓縮到了極致。
目前,市面上的微短劇在題材方面非常的類型化,無外乎戰神、虐戀、甜寵、贅婿、神豪、宮鬥等幾種故事。這些題材模式本身起源於網絡小說,因此諸如閱文、點眾、花生、番茄、中文在線等網文平台在嗅到微短劇的商機後也紛紛下場參賽。
製作人唐葉說:「微短劇本質上就是一個縫合,把各種爽的點子縫到一個人設上,然後再給這個人設加條主線。一些大平台自己養了一批編劇,採取比較工業化的流程生產劇本,有人專門去想爽點,有人負責做主線設定,有人負責總體把控。」
首重投流 「有點像賭博」
最能標明微短劇產品性質的一個證據便是:在整體成本投資中,運營和投流的預算遠遠大於內容製作的預算,幾乎所有微短劇都會在有限的成本中將80%~90%的比例都用於投流,類似「無雙」這樣的爆款僅投流就花了8000多萬元。根據字節跳動披露的數據,微短劇行業2023年全年的充值流水達到了183億左右。
所謂投流,即付費購買流量,也可以簡單理解為花錢打廣告。而推流的流量當然不是免費的,投流便由此成為了一門生意。
因為手握巨大流量,這門生意早已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與各行各業間展開,所謂「得流量者得天下」,只有在投流上捨得砸錢才有可能賺到更多。因此如今直播賣貨的會投流,打造網紅會投流,明星曝光會投流,電影電視劇宣發也會投流,輪到了微短劇的時候,自然一樣逃不開這套商業邏輯。
微短劇身上的另一個產品基因,是「大幹快上」的策略。用唐葉的話說,這「有點像是賭博」。「你剛好運氣好,這個劇火了,你賺到錢,不然的話你就是賠。所以像一些大的製作方會海量地找外部投資,如果有重點就自己投,然後每個月都上很多劇,只要其中一小部分賺錢就會把所有不賺錢的覆蓋掉。」
從根本上講,這種策略的形成是商業模式所決定的。傳統劇集的商業模式是所謂「ToB」(面向企業客戶),製作方是把內容售賣給平台,平台再去賣給觀眾和廣告商,微短劇則是直接面向千千萬萬的受眾,也就是所謂的「ToC」。
低俗內容 粗製濫造
現在,在「多、快、省」的思路指引下,微短劇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的局面。相關的衍生商機也如火如荼,比如在微短劇產能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的西安,一些人把廢舊的家具城、庫房承包了下來,裝修成拍攝常用的場景,然後出租給劇組。
然而表面上的火熱,不意味著每一個參與者都能收獲豐厚的利益,甚至由於競爭過於擁擠,反而使得這塊共同分割的蛋糕相對縮小了。
「這個生意裡面只有巨量引擎在賺錢,其他人都是賠錢或者利潤很薄的。」在周敏華看來,許多匯入這條賽道的人其實是盲目的:「這個東西門檻非常低,很多人就會覺得自己也可以,而且它還是一個爆款邏輯,所有人進去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會是搞出爆款的人。」
魚龍混雜之下,微短劇的面貌也呈現出了良莠不齊,一些劇集為了吸引眼球不惜觸碰色情、暴力等低俗內容,讓最初即被調侃為服務「三保人員」(保安、保潔、保姆)的微短劇進一步滑向了粗製濫造的泥潭。
登陸東南亞 也進軍北美
「現在這個行業不僅在中國市場迅速發展,也延伸到了北美以及三四線國家的市場。」在與許多公司的溝通洽談中,唐葉發覺向海外進軍成為了國內微短劇行業的一種共識。
騰訊視頻2019年便開發了Wetv,將自己的微短劇品牌「十分劇場」推向東南亞;同年,愛奇藝也在東南亞各國上線了海外版應用;優酷則在YouTube開設頻道,上傳自有內容,國內爆款橫屏短劇均取得亮眼成績。
從目前看來,微短劇的出海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將國內原有的劇集進行翻譯,另一種是選擇本土化劇本、本地班底專門製作。前者成本投入較少,是大部分廠商的選擇,後者則更加貼合海外用戶喜好,便於快速破圈。(中國新聞組整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