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保研之路:這場大學生的「卷王」戰爭 只能「祝你活著」
讀研,已經成為本科生畢業的首要出路;以為自己逃離了高考的林夢潔,上大學後卻陷入一場更殘酷的「卷王戰爭」。為了爭取「保研」名額,她上水課、參加著不喜歡的競賽,小心翼翼的計算分數、躲避宿舍裡的背刺和舉報,最後將自己的大學生涯活成了一張「簡歷」。
鳳凰網財經報導,林夢潔(化名)是一所211大學的大四文科生,在2023年一次班會上,輔導員詢問有多少人考研時,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學都舉手了。那年考研報名人數有474萬人,只招76萬人。這意味著,可能九成舉手的同學會落榜。
不過,林夢潔是最有競爭力的一員。從學業成績上看,她專業排名第一。大三的時候,她幾乎篤定自己可以被保送研究生,但隨著2024年「保研節」錄取時間一天一天逼近,這位學霸越來越心慌——保研比的不僅是績點,還有科研、競賽、社會實踐……拿學姐的話說,「最好所有都卷一卷」。
參賽、實習 卷成八爪魚
高考以前,學生按照考試成績排名,評價體系很清晰。到了大學,不僅要看績點(學習成績),還有競賽、科研、社會實踐、英語水平、文體活動、證書。本科生在每個維度的表現,都會被學校換算成分數,每年每個人的總分都要重新排名,靠前者才有保研名額。
為了保證績點接近滿分,林夢潔變成了一個極致的「風險厭惡者」,直接放棄所有沒有十足把握拿4.0的課程,寧願上「水課」,也不選自己感興趣、能學到乾貨的好課。
接著就是盡可能多參加競賽,還要出去實習攢社會經驗,為了爭取各種實習,她準備的簡歷已經改到第37版。徹底告別了早睡早起,睡覺時間推遲到了凌晨2點多,漸漸的,她成為寢室室最晚睡覺的那個人。
為了加分 獻血車排長龍
報導說,林夢潔大二時才發現,身邊的競爭對手已經參加了三四個大創項目(科研競賽的一種),有的只是在參賽小組裡掛個名打雜,就能加好多分、獲得幾段競賽經歷。於是她大二下學期開始,作為負責人組隊參加了2個比賽、作為組員參加5個比賽。
她每天除了上課寫作業,還要無縫在七個小組裡來回切換身份工作。最忙的時候,她記不清上一次洗頭是什麼時候,捲起來的頭髮雜亂地貼在頭皮上。她就像是「長」在學校圖書館,每天待到晚上10點20分圖書館熄燈趕人,一趕回宿舍又忙著開會討論比賽進展。
在一次社會學課程裡,老師無意間透露獻血能提高綜測分數,無償獻血者能加20分,這跟在學生會幹了一年活加的分數一樣,「獻血更有性價比」。小紅書上的網友描述過,為了加分,校園附近獻血車外人頭攢動、擠滿了大學生。可惜她因為體重不足、貧血,只能放棄這項捷徑,繼續拚競賽加分。
林夢潔最忙的時候,她30天裡,要完成5場考試、13篇論文和報告、5場比賽,以及其他包括報銷、投實習用的簡歷等任務。學姐對她說,「祝你活著」。
要競爭保研的本科生太多,也就有了一個付費服務市場:有全程跟蹤輔導,也有論文發表輔導、專利申請、夏令營模擬面試等細分業務。
任何小違規 都要防舉報
雖然購買服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服務裡可能暗藏作假套路,機構還可能是「草台班子」,知道的保研信息還不如她們自己準確。
林夢潔有次聽到,班上十多個同學交了幾千元註冊費把論文摘要提交到某國際學術會議上,然後花上萬元飛到海外去參會。機構的科研輔導班一期的學費就要一萬多,她忍不住插嘴:「怎麼不直接去搶錢吶?」
除了隨時變動的規則之外,任何一點微小的意外都可能「保研失敗」,比如,網課忘記在規定時間內看完拉低績點、英語六級考試不合格或是在宿舍使用違章電器。
大四的劉曉舟(化名)是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在她的學校,被舉報是很常見的事,和她同屆獲得保研資格的同學裡就有人被舉報作弊;她自己也被同學舉報,說她用校級競賽獲得的獎項申報了省級競賽的加分,差點失去保研資格。
除了舉報,社交媒體上還有人控訴自己被室友「背刺」。因此,網上有博主建議絕口不提自己參與保研的進度,也不要在朋友圈發保研的內容,以免被有心人抓住把柄。
拋開興趣 唯有讀書高
報導指出,林夢潔的興趣是創作古風文學作品,但上大學後,所有的興趣愛好都停滯了。為了加分,她看的書,要不是為了和老師「套瓷」,要不就是保研面試裡可以作為「談資」,距離「喜歡」和「不喜歡」已經很遠,全都是「有用」和「沒用」。
她後來在一個「好學生心態受害者」的豆瓣小組裡,發現自己確診了三條典型症狀:加速內卷、自我PUA大師、困在自我的牢籠裡。家人對她「唯有讀書高」的期待,讓優秀變成了她活著的一種慣性,「不能讓大家失望」。
林夢潔腦子裡總是會浮現所有人都像猴子一樣在桿子往上爬的畫面,為了更快拿到頂端的香蕉,猴子們互相推搡,想辦法把其他猴子擠下去。但是,「萬一爬到最後我發現自己喜歡的是蘋果怎麼辦?」
規則不透明 成孤注一擲
卷了三年下來,林夢潔的績點卷到了3.9以上,全院第一,綜合分數排名不公布,但她估過自己應該是第一,順利拿到了保研名額。
報導稱,但這並不代表保研成功。因為拿到名額是指,母校把學生送出去的名額,接下來還要找到願意接收你成為研究生的學校。學生有3次機會參加各校的錄取考試:第一次機會是各個高校每年3月到6月舉辦的夏令營;第二次機會是申請預推免面試;第三次機會是9月29日當天撿漏補錄取的名額。
然後,她卻在夏令營面試中,因為一句話的失誤,把本校錄取的機會搞丟了。
林夢潔回想過去三年經歷的一切,發現她之所以會感受到徒勞無功、內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保研規則完全不透明。如果每個人都知道算分數的規則,那麼就能夠提前對自己的情況做評估,為自己規劃更合適的出路。而不是孤注一擲、賭上所有,卻因為臨時改變的規則承擔極高的風險——一旦保研失敗,考研都來不及準備。
最後,她還是成功上岸了一所保底校,雖然和預期有很大落差。室友說,已經可以想像保研成功的她,會馬上加入導師的課題組打工,並且一邊找實習一邊寫畢業論文,繼續過這每天凌晨兩點睡覺的生活。
林夢潔忽然想起高考前,父母老師都會說,「考完你就輕鬆了」。很多同學都以為高考是人生的最後一搏。現在回頭看,她覺得這句話殘忍又幼稚。
拚科研、搞論文、跑夏令營…走好每一步
2024年6月,中國至少有11所高校的本科畢業生升學深造率達到或超過7成。與此同時,有28所雙一流大學研究生數量超過了本科生。多所研究型高校也在這個夏天宣布,將不少專業的研究生學制延長一年。
中國青年報報導,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開設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營員的表現是研究生推免的重要依據,有的學校甚至可以提供「預錄取」資格,因此也被稱為「保研夏令營」。大三學生奔波其中,只為多爭取一個保研機會。
7月,武漢大學的侯婧羽參加了北京大學某學院的夏令營,並獲得了「優秀營員」稱號。「這是我接觸到的夏令營裡最複雜的一個。」該夏令營有4天日程,包括破冰環節、全天的論文答辯、每人20分鐘的全英文面試、素質拓展和迎新活動等。
高校夏令營普遍在暑假7月開營,5、6月接受報名。為了全程參與夏令營,侯婧羽放棄了幾個時間衝突的夏令營。在大學前3年的時間裡,這種選擇體現為不能有一絲鬆懈,對保研人來說,「必須走好每一步」。
省獎沒用 國獎加分才多
保研的硬基礎是績點排名,學生首先要憑藉前3年的成績獲得本校的保研資格。在大一上學期的排名出來之後,侯婧羽發現自己有保研優勢,於是開始準備保研。
修課拿分,把績點刷到更高。侯婧羽一邊完成必修課的學習,一邊通過學長姐的介紹,修讀一些給分較高的課程,保持每一門科目在90分以上。
「在我們學院,同學間的成績差距可能是零點幾,但比賽的加分是一分一分累加,如果你沒有競賽加分,班裡最後一名有10分的加分,說不定就可以直接反超。省獎是沒什麼用的,國獎加分力度比較大。」侯婧羽了解保研政策之後,參加了多個比賽,競賽加分達到頂格10分。
希望保送外校的同學,會早早投入科研。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或參加過學術會議的論文含金量較大,大學生創新項目、挑戰杯的調研報告也被一些院校認可。「北大這個夏令營有一天的論文答辯,如果沒有論文,連入營的資格都沒有。」侯婧羽把一篇課程論文投遞給學校的期刊,修改了一年、投遞了兩次才被收錄。
「保研一定要有規畫,真的不能有一絲鬆懈。」侯婧羽回顧前3年大學時光感慨道。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獲取和選擇貫穿始終,不少學生認為,保研是一場「信息戰」。
輔導機構 用焦慮營銷
報導指出,今年2月,已經保送北大的顏西(化名)和同學合作,辦了一個保研輔導班。顏西認為,一些校外的保研輔導機構用焦慮營銷來獲得更多的客戶,「他們完全把學生當作消費者,而不真正為學生著想」。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些機構並不清楚最新的保研形勢,很多信息完全是錯的,「會誤導人」。
在顏西看來,學生的績點排名是最重要的,排名還不是看前百分之幾,而是第一名還是第二名,她解釋:「以我們學校為例,排名第一去報清北人復交基本沒有問題,但如果是第二,就算和第一只差了零點幾的分數,要保送外校的話,在初審這一關就和第三四五名沒什麼區別。」
東北某985學校的劉園(化名)看來,保研十分看中學生的背景,「他們可以招到100%的985本科生,怎麼還會去招211和雙非呢?」去年保研至廈門大學的楊妍(化名)則認為,985大學推免名額比較多,可能排名30%的學生也有保研機會;211或雙非裡排名第一第二的同學拿到的offer,也可能比985成績排名一般的同學好。
儘管對保研要素重要性排序不同,但多數受訪者認為,保研越來越難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