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瘦削、顴骨高聳…」仰韶先民長這樣 1秒穿越5000年

中國新聞周刊/倪偉報導

走進裝滿彩色和灰色陶罐的仰韶文化博物館,1秒穿越到5000年的中原,不但見到與鄰居相似的面容,更發現令人驚喜的釀酒、建築文化,看清我們從哪裡來,又是如何變成了今天的我們……。

仰韶村先民復原,為5600年前約40歲男性。(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1921年仰韶村遺址第一次發掘點。(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面容瘦削、顴骨高聳、皺紋縱橫,髮髻挽在頭頂上……」,重新開館的仰韶文化博物館日前公開了2尊男性人頭塑像,其中一名40歲左右,生活年代距今約5600年;另一名50歲左右,生活年代距今約4000年。兩者都是此地的原住民,長相與現代的中國男性十分相似,當你直視著具親切感的面容,5000年的歷史似乎並不那麼遙遠。

作為中國現代考古誕生地,仰韶村遺址的地位舉足輕重,以其命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年代最久、覆蓋最廣的考古學文化,更可說仰韶文化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石。

而仰韶村遺址發掘已歷時100多年,這卻是人們第一次知曉此地先民的容貌。經過頭骨容貌復原技術,未來這兩個人頭的塑像或許會出現在教科書中,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面孔,如同那個我們熟悉的山頂洞人頭像。

仰韶村先民復原,為4000年前約50歲男性。(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顱骨復原 精準達9成

此次復原工作工程浩大,復原團隊採集了超過401萬個頭骨定位點,再借鑒遺傳背景最為接近的人群的特徵,為其貼上肌肉組織。無法通過骨相得知的膚色和毛髮,則透過DNA分析進行推測,最終復原精準度可達90%左右。

顱骨復原技術在全球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刑偵領域獲得了重大成果,在考古也是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此次面貌復原,融合了考古、DNA、美術、雕塑等多學科能力。如今,復原容貌主要還是靠手工,用電腦進行基礎數據分析後,復原人員手工一層一層貼上仿製的軟組織皮膚,最後勾勒細節。

復原團隊負責人表示,利用電腦復原人臉速度會更快,軟組織厚度更精確,但具體細節還是不夠豐滿,總體感覺就像套了絲襪,「顱面復原就像在一個燈籠架子上糊紙,架子什麼樣,燈籠就會糊成什麼樣。」但與顱骨形態無關的內容就很難得知,例如臉上有沒有痣、嘴巴有多大、單眼皮或雙眼皮,都是沒有正確答案的謎題。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發掘中出土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先民DNA 助民族溯源

從仰韶村出土的人骨,相當程度也揭密了中國人從哪裡來。9月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廈門大學合作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科研團隊提取和測序了仰韶村先民DNA,發表了仰韶村遺址8個先民的古基因組數據。研究結果表明,今天各地漢族人群有57%至92%的遺傳成分,來自以仰韶村古人為代表的黃河中游古代人群,這一比率在西藏藏族人群中也高達70%至80%,華南地區的苗瑤和壯侗語人群,也有大量血統來自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地區的古人。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傳超解釋:「這個結論就像親子鑒定一樣,我們從生物學上證明了,仰韶村古人對中華民族,尤其是漢藏民族有主要的遺傳學貢獻。」

除此之外,出土的人骨還透露了許多有趣的細節。比如,仰韶文化時期的遺骸平均死亡年齡為32.5歲。通過對腿骨的分析可知,跪坐和盤腿坐是仰韶村先民的日常休息姿勢,而退行性關節炎多出現於中老年男性個體。有的男性身上有多處創傷,說明生前存在暴力打鬥等行為。

這些仰韶村先民都是幾年前才重見天日,此前已經埋骨4、5000年。2020年,考古隊在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啟動新的發掘任務,這次考古是仰韶村遺址時隔40年再次啟動發掘,也是100年來的第四次。

考古隊在總計約600平方米的範圍內,花了一年多時間,發現了房址、壕溝、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溝、道路、柱洞等遺跡,除了陶罐、玉器等常規物品之外,還出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參觀者在拍攝仰韶文化博物館內的浮雕牆。(新華社資料照片)

5千年前 或已穿上絲綢

比如釀酒的證據。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是一種小口尖底瓶,這種瓶子體形普遍很大,但口和底都小得不成比例。對其用途的推測,主流觀點是釀酒器。這次又發現了多只小口尖底瓶,考古人員刮取瓶底殘留物送去檢測,發現是以粟、黍、水稻、薏苡等為原料製作的發酵酒,採用了發芽穀物和麴發酵兩種釀酒技術。除此之外,他們從土壤樣品中發現了絲蛋白殘留物,說明此地村民在4、5000年前或許就已經穿上了絲綢。

這次考古還發現了史前的「混凝土」,團隊首次發現了紅燒土草拌泥,是牆壁地面等房屋的建築材料,刷新了對仰韶村遺址仰韶文化時期房屋建築類別、形製、建築技術等方面的認知。

仰韶文化博物館展示的仰韶村遺址第四次發掘出土的「混凝土」。(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首度發現史前混凝土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塗有紅色顏料的牆壁和地面,這些「塗朱」的痕跡,反映出仰韶村遺址極有可能存在高等級、高規格的大型房屋建築。

「仰韶村遺址不是仰韶文化中最大、最重要的遺址,但也絕對不是一個普通小聚落,而是當時澠池盆地的一個區域中心性聚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玉石器的殘片、象牙手鐲等,都是相對高等級的文物,說明這個聚落層級是比較高的。」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仰韶文化博物館鳥瞰。(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大量遺址 分布地域廣

仰韶文化是中國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在1921年仰韶村遺址首次被發現之後,陸續又發現了大量遺址,一個覆蓋遼闊的仰韶時代輪廓逐漸清晰。以中原為中心,北至內蒙古,南及湖北、四川,西至甘肅、青海,東到河北,遍及10個省份,年代跨度長達2000多年;仰韶文化不僅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階段,更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基因。走趟仰韶文化博物館,你或許能對中國史前時期「多元一體」式文明演進的宏大格局,有著更清楚的認識。

仰韶文化博物館展示的安特生日記。(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仰韶文化博物館展示的仰韶村遺址發現者安特生護照。(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1張政府批文 挖掘出豐富新石器文化

仰韶村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現代考古誕生地,得從一紙護照說起。在重新開館的仰韶文化博物館中,分區展示了百年來四次發掘的有關實物,其中更收藏了中國考古史第一鏟的「通關文牒」,上頭清楚寫著「現派顧問洋員安特生,前往宣化一帶,襄助龍煙公司調查地質……」,見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仰韶村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取材自中國新聞周刊)

仰韶取得大量石器

191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受聘為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任務是幫助中國調查地質、尋找礦藏。1920年秋天,安特生的助手、地質調查所採集員劉長山來到河南,幫他採集化石,在澠池縣仰韶村,劉長山意外看到農民家裡收藏了很多史前石器。當他帶著600多件石器和陶器回到北京,安特生的興趣被點燃了,他推測仰韶村有一個大型石器時代遺址。

1921年4月,安特生親自前往仰韶村調查,收集到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裝滿了4個木箱。於是他向當時的農商部和地質調查所打了一份報告,準備進行考古發掘。中國第一次現代考古發掘就此展開。

之所以被稱為第一次現代考古,是因為安特生拿到了政府批文,承諾發掘的遺物最終留在中國,而且其發掘方式也符合標準的考古規範,與以往西方探險家的盜掘完全不同。而仰韶村的首次考古,更為後來中國考古發掘建立了模板。

1921年10月,考古發掘正式啟動,同行的還有剛從美國歸來的地質學家袁復禮。他們在暴露灰層及遺物較多的溝壑與路溝斷崖處選擇發掘點,36天中發掘了17個地點,出土物分裝成11箱。後經中國政府同意,安特生將部分器物運到瑞典,建立了遠東古物博物館。

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確切證據證明中國有新石器時代遺存。因此,一些外國學者認為中國沒有自己的史前文化,中國文化是從西方傳播而來的。而仰韶村及後來一系列遺址的發現,等同宣告中國存在著非常發達且富有特色的新石器文化。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曾說:「由於有仰韶村遺址的發掘,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中國不但有石器時代的遺存,而且還是相當發達的,在學術界引起了重大的反響。」

之後的1951年、1980年,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與第三次發掘,進一步探究仰韶村文化的內涵,弄清楚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跨越的文化期,建立年代架構。而每一次的發掘,都體現了那個年代的考古學特色。

以最近兩次考古舉例,魏興濤說,1980年,考古學者依然在摸索仰韶文化的年代分期,停留在對物質的研究。當時,著眼於整個社會面貌的聚落考古已經在國外興起,但中國考古界直到80年代才了解聚落考古理念,仰韶村錯過了。2020年的考古行動,是第一次將聚落的理念用於仰韶村遺址,並且將40年前幾乎空白的各類科技手段都用上了,以期還原一個更完整的仰韶村圖景。

仰韶村遺址的每次發掘都發現過人骨,但直到今日,才有條件以多學科的技術手段從人骨上獲取大量訊息。魏興濤說,安特生的第一次發掘就發現了很多人骨,但做了記錄以後就丟棄了,這也是那個時代的普遍現象,「那時候還不知道人骨有用,但隨著體質人類學的發展,我們就能知道非常多的訊息,包括一個墓葬中各個逝者的關係。」

位於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仰韶文化博物館為參觀遊客提供沉浸式體驗。圖為遊客參觀館藏文物小口尖底瓶。 (中新社)

人骨藏有大量訊息

今天,在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四次發掘的痕跡都有跡可循。後三次的探方都攤開著展示,如果趕上考古展示區開放,民眾可以走進考古大棚,看到深達數米的探方裡的人骨和陶器殘片。而更為久遠的第一次考古,已經難以復原發掘現場,在發掘點上豎立著紀念碑和一群塑像,整座遺址公園就是一部活著的考古史。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新社資料照片)

雖然來過仰韶村不知多少次了,但魏興濤始終覺得還沒有完全看清這個遠古聚落。「我們在仰韶村的考古陸續已經做了100多年,但是還有許多未解之謎。」魏興濤說,如今的中心任務,是在古代社會的研究中探尋文明化發展進程,探尋中華先民如何一步步跨入文明時代。

博物館 DNA 河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