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水賽」氾濫 學生人人有獎
在「實力寵娃」的時代,家長們不惜重金送學生們去參加各種競賽,盼為子女們的學業和未來職場能力加分,因此衍生出「競賽生意」的水賽。中小學的老師們也沒閒著,努力創作各種「神仙打架」的花式評語,盼孩子們獲得啟發。
每逢寒暑假等長假,大學生們總會在社交平台上收到滿屏「競賽通知」,主辦方都號稱參加競賽可獲拿獎學金、保研等「保送通道」或為綜測加分。但媒體調查發現,市場上充斥著以低門檻、高獲獎率為噱頭的一批含金量低、組織鬆散的競賽,這類「水賽」已衍生「競賽生意」,不僅舉辦方獲得不菲利益,且幾乎人人得獎,甚至「掛羊頭賣狗肉」,亂象叢生。
獲獎證書宛如批發
據潮新聞報導,張莉(化名)是一名武漢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的大三學生,對於此類「水賽」感受頗深。她說,自己曾參加過某全國廣告賽,而學院每年都有幾十名同學參賽,就沒見過不拿獎的同學。「我用平時課堂的作業投稿,都能獲得湖北省賽區優秀獎。湖北賽區獲獎名單有1000多行,感覺獲獎證書是批發的」。
因為能用獲獎證書換綜測分,張莉和同學們已經兩次報名,兩次拿獎。「按照學院規定,這個廣告賽屬於文藝類省級賽事,我們拿了優秀獎,綜測上就能額外加10分」,張莉說,綜測分是評選系獎學金和保研的參考分數之一,如要拿系獎學金,綜測分占40%,所以衝獎的同學每年都會報幾個競賽加分,這些賽事成了不可或缺的「競爭力」。
實際上,這樣的「競賽」在高校並不少見。一些大學生表示,還在備戰期末考,但已經收到多個「競賽」邀請,宣稱「拿獎拿到手軟」,部分機構還特地整理出中獎率高的「力推競賽」,涉及傳統文化、志願服務知識競賽等。有的競賽會標明「國獎證書,綜測加分」等,還有的寫明「線上參加考試,50道選擇題,65分以上就能拿到等級獎」。
浙江一名視覺類專業大學生陳軒逸(化名)介紹,「有個叫國文獎的競賽,報名費80元(人民幣,下同),機構說參加就有獎,加綜測分,有獎金,國家級證書」,他在競賽獎項設置裡看到,60%的參賽選手能獲得三等獎以上獎項,提交有效作品即可獲優秀獎,下載電子版獲獎證書。
報名費普遍不便宜
如今,在社交媒體平台,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競賽宣傳帖。一些「水賽」帶有「全國」、「國際」字樣,較為熱門的賽事顯示,報名者多達上千人。調查發現,這類「水賽」已成生意,想參加,需要先繳納報名費,而有的賽事報名費高達千元。一旦打著「國際」名頭的賽事,報名費會普遍上浮,甚至不少「水賽」已經衍生出二次消費。
比如學生獲獎後,如果需要紙質版證書還需額外支付15元,成本不高的「硬殼」證書則需花50元購買,帶「硬殼」的證書+獎牌需支付70元。
業內人士指出,這類「水賽」,參與者往往只需花幾十元報名費、提交簡單作品「走個過場」,即可輕鬆獲獎,「還打著『學科競賽』的名義,看似專業,實則含金量很低」。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樊秀娣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大學生學科競賽異化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有些大學生學科競賽獎項比例高達參賽總人數的50%以上,甚至有的賽事所有參賽者都能得獎。部分賽事主辦方對賽事組織不夠上心,相關規則不齊全或形同虛設,導致獎項署名虛假情況時有發生等。
名稱國際「高大上」
樊秀娣發現,不少賽事名稱聽上去「高大上」,實際情況是「掛羊頭賣狗肉」。例如:某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看名稱應該是某國主辦的國際大賽,但賽事各環節實際操辦人大多數是國內人員、實際參賽者絕大部分是國內學生。國內學生只要向國內相關機構交納了各種規格的套餐費,都能在國內參賽,且大多數人能夠得到名次不等的獎項。
潮新聞調查發現,針對「水賽」泛濫,部分大學生已打響「反擊第一戰」。
連續兩年,上海某藝術類院校的大四學生陳高遠與同學用僅200多元完成了「水賽杯國際當代藝術大獎賽。從宣傳海報設計到比賽流程,「水賽杯」都巧妙地模仿了許多藝術競賽的專業化特徵,海報上呈現的20名評委照片,或由AI生成,或是無版權肖像,也包括陳高遠和其朋友的照片。出乎意料的是,「水賽」宣傳視頻在b站播放量超過了37萬,竟吸引來真贊助商。
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大學生參與五花八門的「水賽」,是一種功利導向的使然。一方面是為了評獎評優,在升學保研、出國留學等階段使用;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美化簡歷、包裝自己的考慮,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競爭力。
水分太多難獲加分
熊丙奇說,大多數本科院校在確定保研名單或者評優評獎時,會以學生參加競賽的獲獎情況作為一個指標,憑競賽成績獲得相應的加分,這客觀上助長了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水賽」。但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院校會對學生參評的獎項進行審核,那些「水分」大的比賽,一般都不會審核通過,也不可能獲得保研評優的加分。
熊丙奇認為,在學校層面應該加強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理念,參與競賽目的應該是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功利心與虛榮心。另外,學院層面可以建立競賽白名單,幫助學生認清哪些比賽可以參與,哪些比賽是「水賽」。
學期評語太燒腦 師找AI幫寫藏頭詩
每年學期步入尾聲,老師們都要籌備特別的儀式──學期評語。歷經數十載變遷,評語界已從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表達,迎來了別開生面的「私人定製」,老師們也化身為魔術師,用心雕琢,為每位學生定製專屬的「成長宣言」,甚至加入AI(人工智能)輔助,讓評語成為展現個性、傳遞溫情與智慧的舞台,也成了老師們「實力寵娃」的一種方式。
人機協同實力寵娃
錢江晚報報導,今年的評語中,有了AI小助理的身影。最近,杭州市濮家小學教學處副主任楊歡歡透露,學校建有「上書房」數位平台,在學期內採集了學生豐富的學情,例如知識點、核心素養、認知水平、學習習慣等。 「基於這些數據,AI自動產生了學生個性化評論」。老師們第一次試用AI來產生評語報告後都覺得不錯,能讓評價更精準,也可提升老師寫評語的效率。
楊老師表示,本學期的語文、數學和英語學科的評語,都打算採用「人機協同」的方式撰寫,既有大數據的精準,也有老師主動觀察後給孩子有溫度的評價,最終形成一份高品質的評語:「峻嶺巍峨氣磅礴,賢才輩出耀門楣。願爾心懷青雲志,學途勤苦綻光輝」,「榕枝繁茂意悠揚,燦然新景迎瑞祥。凜冬散盡風日好,萬事順遂樂安寧」。
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的呂彬彧老師給班上同學的期末評語,是每人一首藏頭詩。她在寫評語時也用上了AI小助手。
杭州養正學校的英文老師俞雯麗也為40個學生一人寫了一首藏名詩。例如給學生周盛楠的詩句是:周而復始學海航,盛世風華正當時。楠木參天經風雨,聰穎天資展鋒芒。
英文老師寫中文詩,一首還行,40首就要絞盡腦汁了,俞老師在構思寫作時會選擇用AI來潤飾。第一稿,她會把整個學期對孩子的整體感受用白話文寫一遍,提煉一些關鍵詞;第二稿,交給AI生成大致的藏名詩句;第三稿,再精雕細琢。 「雖然借助了科技手段,但花的心思也不少」,她說,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手寫。
杭州市公益中學七年級班主任孫正杰在評語中融入了中國傳統色和古詩詞,給孩子們送上一份很有中國風的期末評語。 「班上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可以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色彩。」色彩獨特且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色給了孫老師靈感。她用44種色彩搭配契合的古詩詞,送給班上的44位同學。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紅李白,芽綠柳黃,跟著春風一道醒來的柳芽是淡淡的嫩黃色,帶著朦朧的詩意,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有無限的生命力。」孫老師給小王同學送上「柳黃」,她說,小王同學這學期進步很大,個頭也長得快,「希望七年級下學期的你能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綏』,取得更大的進步」。
融入不同形式換新鮮感
「當時間有了色彩,我想把赭羅送給你。剛認識你的時候,覺得你很安靜,慢慢地,你的活潑本性就顯露出來。你對衛生工作非常負責,每周五都把黑板擦得鋥亮。」在給一位男生的評語裡,孫老師寫下她觀察到的細節,也希望他在新學期有所改變,「記住,你是一塊紅色的赭石,不要讓鐵礦物不見天日。」
孫老師教齡5年,今年是第一年當班主任,這也是她第一次以班主任身分為孩子寫評語。她有一份班級日誌,每天記錄班上孩子的點滴成長。對她來說,自己既是老師,也是同學們的大姐姐;每個色彩都獨具魅力,希望透過中國傳統色的特質來傳遞對每個孩子的希望和祝福,讓孩子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杭電附屬第一小學四年級語文老師杜瑩瑩每年都會給學生期末評語想點新花樣,希望不同的評語能為他們帶來新鮮感,也對應學生們的不同成長階段,「把他們每一年的變化融進不同形式裡」。往年,學生和家長收到評語後都感到驚喜,個別家長也特別向杜老師表達自己的感動。
今年,杜老師要為每個學生寫一段文言文,因為四年級學生們的語文課本上的古文內容增加了。杜老師說,面對剛開始學文言文的孩子們,用詞也不能太艱澀,使用一些小學生可以理解的文言詞彙即可,如形容聰慧用「穎慧」、「敏悟」,描述品德用「仁善」、「誠信」;運用「……者…… 也」「若……必…… 」等常見句式。
對喜歡寫作、繪畫、唱歌的女生丁悠然,杜老師這樣評價:「丁女悠然,靈心慧性,才思如泉湧。諸般才藝傍身,恰若春日繁花,灼灼其華。願乘才情之翼,破萬里雲霄,書就錦繡華章,繪就絢爛丹青」。整體評語行文以點明姓名起,以期望作結,既具文言典雅又貼合學生實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