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過自主品牌 跨國車企在中國淨利大減
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面臨銷量下降和利潤壓縮雙重挑戰,平均每年約200億美元的利潤空間正受到威脅。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指出,2023年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賺取的淨利潤年減32%,2024年上半年又年減44%。
與此同時,依據瑞銀估算,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有1000萬輛多餘產能需要去除。從2020年至2024年,跨國汽車公司在華產能利用率從73%下降至56%。
界面新聞報導,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是跨國汽車公司在華失利的主要原因。中國自主品牌依靠多年技術積累和推出富有競爭力的電動車型,實現對燃油車的替換並完成反超。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比首次跨過70%大關,同時中國境內零售端新能源車型的滲透率再度超過50%。電動汽車已成為大眾認知的主流車型品類,且不再局限於牌照限制的一線城市,開始逐步向低線城市普及。
受制於銷量增長瓶頸和近兩年爆發的激烈價格戰,跨國汽車公司陷入利潤和銷量雙輸的窘境。鞏旻判斷,由於1月底即迎來春節假期,2025年汽車市場價格戰可能比往年來得更早。
瑞銀報告稱,在2014至2022年期間,全球汽車製造商及合資企業平均每年賺取了約1500億人民幣(約207億美元)淨利潤,但是由於競爭壓力,以及技術向電氣化和智慧化發展,這部分利潤將難再被賺取。
部分汽車企業正在削減燃油車產能或透過向海外出口解決產能過剩危機,但瑞銀認為向海外出口存在局限性。大規模出口不僅易觸發貿易保護主義,同時跨國汽車製造商海外全資子公司業務將受到合資公司的蠶食。
鞏旻表示,全球汽車製造商需要重新定位中國市場,專注於高階或者利基市場。過往跨國汽車公司試圖利用低階市場進行擴張的舉措,沒有取得成效且稀釋了利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