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新語/懂得分享的必修課
每逢年底佳節,各大組織、政府機構都會慷慨解囊,舉辦免費物資發放活動,以幫助有需要的家庭過節和過冬。在這些免費發放物資的活動中,仔細觀察會發現,排隊領取的人群之中,並非所有人都是需要救濟的低收入者,而是習慣了領取免費東西的人。
這樣做雖然不涉及法律問題,卻恐會造成別人困擾。在聖誕、新年到來之際,何不把物資留給最需要的人,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上月底一場某基金會舉辦的感恩節發放活動上,共有700份物資準備給弱勢家庭準備。每分物資包含米、麵、醬料、蔬菜、罐頭等食品。原本美好的活動,最終卻引來一批民眾的不滿,原因是上午10時開始的活動,一個多小時後物資就被搶光。沒有拿到物資的民眾抱怨主辦方讓他們白白等了數小時。其實主辦方早已給來排隊的前700人發了號碼牌並告知其他人不必再排隊,一些後到的人不知情而產生誤解。
這次發放物資活動,有人清晨6時就來到現場排隊,足足等了四個小時就為了一包食品。其中還有一位百歲老人上午9時來排隊,最終因未能領到物資大感失望。有人指責主辦方留有物資不發放,但主辦方解釋那些都是破損的,想留給志願者的一點小心意。總之,部分真的需要的人沒拿到物資,引發熱議。
說白了,部份華人至今仍有喜歡拿免費東西的習慣,他們過去因常常在領,久而久之習慣可能就變成必須。有人說,華人第一代移民比較多喜歡領取免費東西,因為過往在中國缺乏社會福利、免費物資的大環境下長大,免費食物、物品對他們來說是難得享有的,一旦有機會,就竭力去爭取,但當產品無限量供應時可能無所謂,如果是限量的,可能就要多考量是否留給其他人。
對於發放物資的主辦方,很難對領取物資的人進行篩選,不可能在現場一一盤查他們的年收入。這樣的慈善活動卻變了味,很難百分百貫徹扶弱濟貧的理念。好好的一場感恩送溫暖活動在抱怨聲中變調,主辦方的好意,最終反成箭靶,惹來一身腥。
如果不是真正需要,就讓這些物品發放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人在幫助他人時,能帶來比獨享更大的幸福感。對於在美的一些華人,懂得分享和幫助他人,是一門從零開始學習的必修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