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人群 山獅改變作息漸變夜行動物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戴維斯加大近日刊登在科學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的論文指出,經過2011年至2018年在聖塔蒙尼卡山區的觀察後,發現當地棲息的山獅正在適應愈來愈密集的人類活動,包括改在深夜才離開棲地,或是入夜與破曉才外出覓食,以免撞見人類。

報告指出,因為大洛杉磯地區進入山區的休閒活動愈來愈多,山獅自覺地調整行動模式,以避免與人類碰頭,或是地盤重疊。人類活動愈密集的地區,山獅愈傾向夜間活動,離人群較遠的山獅則仍然會在日間活動。

另外,母獅更傾向在入夜與破曉時分活動,以避開雄性山獅,因為雄性可能傷害母獅與小獅。公獅的活動時間則趨於夜半時分,因為牠們不想跟人類接觸,特別是在人類入山休閒活動愈來愈多之後。

論文領銜作者、博士候選人Ellie Bolas表示,面對人類活動愈來愈多,山獅的對應行動是想與人類共享同一塊地區,因此他們發現的轉變代表山獅正試圖與人類共存。

研究的觀察對象是在聖塔蒙尼卡山區(Santa Monica Mountains)與周邊地區活動的22隻山獅,觀察期間長達八年,數據則來自配有GPS與速度計的頸圈,同時並追蹤與量化該地的人類活動,如果當事人同意,則會讓他們戴上GPS追蹤裝置。

Griffith Park是人類休閒活動最密集的地區,Santa Susan Mountains與Los Padres National Forest則是最低的地區,深夜活動最少的一群是聖塔蒙尼卡山區的母獅,活動時間多為入夜與破曉時分,以避開公獅與人類。

最常在深夜活動的則是人類活動最高、又鄰近住宅與高速公路地區的兩隻公獅,牠們倆也是紀錄上活動範圍最小的成年公獅。牠們與其他山獅活動模式,明確顯示出牠們不想與人類接觸,也不想與人類「混熟」。

聖塔蒙尼卡山區國家休閒地區的管理長與論文共同作者Seth Riley表示,他們的研究發現,除了車禍之外,人類還有哪些行為會影響到山獅活動的。他也強調,研究結果卻也發現,在大都會區中的山獅如何自我調整以求繼續生存,反映出山獅的調適能力。

雖然研究發現山獅會自我調整,但作者們也呼籲,人類應該以善意回報,方法包括入夜、凌晨時分,人類進入山林時要更容易被發現,夜間行駛時也要更加注意出沒的山獅,就算看似無害的休閒活動,也會增加山獅的壓力。

大都會 洛杉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