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戲曲像京劇好看」名家魏海敏柏加大演講反響熱烈

記者劉先進/柏克萊報導
台灣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到柏克萊加大舉辦講座演示會,觀眾反響熱烈。(記者劉先進 /攝影)

京劇梅派傳人、台灣知名京劇演員魏海敏應亞洲文化協會(ACC)之邀,在美國16所知名高校展開講座演示會。日前來到柏克萊加大演講「她和她們–戲曲在當代之姿」(Wei Hai Min and Her Personae: Jingju in Our Time),是20年來首次在該校有類似講座。她接受本報專訪時自信滿滿地說,經過200多年藝術家的創造沉澱,沒有任何戲曲像京劇一樣好看,但京劇要吸引年輕人,需要創新,用時代語言表演出真情實感。

魏海敏1986年與吳興國共同嘗試將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改編為新京劇「慾望城國」,名震四海;她在1991年前往北京拜梅蘭芳幼子梅葆玖為師,深得梅派真傳;後來將希臘悲劇「Medea」改為「樓蘭女」,自編自唱,配以西域民族樂曲、西藏梵唄與現代音樂取代京劇的鑼鼓配樂。

柏克萊加大中國研究中心全程協助此次演講。魏海敏還參觀學校東亞圖書館,驚歎於古代戲曲館藏。1920年代,梅蘭芳到舊金山演出,中華大戲院在1930年出版其訪美小冊子,圖書館有絕版收藏,魏海敏頗為欣喜。

魏海敏在演講中介紹京劇流派,表演「樓蘭女」的特色唱腔,現場聽眾踴躍互動,反響熱烈。她說,台灣土壤特殊,經過1980年代解嚴、經濟起飛,社會進步自由,創作擺脫束縛,民間藝文團體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出來很多奇怪的劇本。」當時,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吳興國,到國外演出受到文化衝擊,希望做出戲劇改編,引用莎士比亞的劇本,於是找到魏海敏出演敖叔征夫人。「我一開始有點怕,一直在思考怎麼扮演壞女人角色。」

台灣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到柏克萊加大舉辦講座演示會,觀眾反響熱烈。(記者劉先進 /攝影)

經過重新認知,魏海敏意識到傳統戲劇模仿多,不太會創造角色,這次有機會創造角色,表演形式不一樣。「自己有了創新,再回頭看老戲劇,才感悟到,先輩創造難度之高。」

魏海敏認為,傳統和創新是一體兩面,演員均要涉獵。如果她演梅派京劇,原汁原味,味道醇正。「但傳統戲曲演員不能只靠這些,生於這個時代,要用時代的語言表演,用真情實感吸引年輕人。」傳統戲劇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能否表演好。「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見到丈夫,表情是什麼樣子?如果表演能打動人,有了時代女性的情感流露,觀眾不會覺得是老掉牙的曲目。我扮演的王寶釧,從人物角色出發,不是程式化表演。」

魏海敏的代表作「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小說。劇中的惡女曹七巧本來心靈手巧,但後來貪婪狠毒。她在表演中探索,曹七巧如何從一個青春熱情的女性,變成一個變態扭曲的老太婆。「我希望角色立體,有人物內在剖析和探索。」

台灣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到柏克萊加大舉辦講座演示會,觀眾反響熱烈。(記者劉先進 /攝影)

最讓她深刻的一場戲是,曹七巧為女兒裹小腳,但女兒已十幾歲,腳骨堅硬。曹七巧活生生用煙桿打碎腳骨。「類似橋段,傳統戲劇不會出現。」有觀眾曾連續兩次寫信說,中場結束,不忍看下半場,憤而離席。也有觀眾說,很喜歡這場戲,認為她表演傳神,精準表達人失心瘋、精神恍惚的狀態。

魏海敏說,雖然戲曲小眾,卻不擔心未來,她從1995年開始演講,推廣京劇。她的表演,年輕觀眾佔80%,「年輕人比我們這個年代的人聰明。京劇太好了。年輕人會發現,到劇場去看戲,淨化人生,比手機、電動玩具好看多了。」

京劇 戲曲 柏克萊加大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