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人語/「可以交換名片嗎?」
在美民眾參加活動時接觸幾位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士,按照老習慣欲與對方交換名片,未料每次對方都一臉茫然,帶著歉意說:「我已經不用名片了」。然後加上一句;「我們加個微信吧」。幸好美國本地民眾也有微信。於是雙方分別拿出手機,解鎖屏幕、打開微信、調出二維碼,你掃我或者我掃你。然後再發個訊息確認已經加上了。如此這般一番操作,才算完成任務。
一些在大陸的民眾都說這確實就是大陸現在的常態,「我們中國人早就不用名片了」,並笑話美國華人已經「落後」了。
這雖是一件小事,但是也可以看出當今大陸的發展,在資訊數碼集成整合方面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大陸人民的每一天的數碼化生活中,微信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腳色。
騰訊公司開發的微信,最初只是一個類似WhatsApp的移動即時通訊程式。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微信已經集成了許多功能,成為集支付、交友、視頻、新聞、搜索、遊戲等與一身的超級應用程式。更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人到商店買購物要用微信支付,坐地鐵要掃微信乘車碼,上政府部門辦事要用微信預約查詢,更不用說曾令人為之色變的微信健康碼。海外華人論壇上經常看到即將回國的朋友擔心無法使用微信支付。因為微信支付要求綁定銀行卡,必須要有中國手機號碼和身分證號碼。很多海外華人都沒有這些東西。
矽谷曾流行過這樣一個故事。互聯網時代剛開始,微軟公司一位人事高管聽到一位求職者沒有電子郵件信箱時說:「在這個時代,一個沒有電郵的人等於不存在」。在今天的中國,似乎也可以說,一個沒有微信帳號的人等於不存在。
在大陸,微信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手機程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取代了很多東西,其中也包括社交場合互換名片這樣的小事。但是微信是否真的能完全代替名片,值得懷疑。
一張名片上印有某人的姓名、職銜、聯絡方式,一目了然。遞上名片,對方馬上能知道你是誰。有些製作精良的名片還有收藏價值。更重要的是,一張名片代表著一段經歷,記錄了你和名片主人從陌生到相識的緣分。這些都是微信無法取代的。
加了微信之後,看似聯絡更方便。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在微信上談。尤其是工作場合,更少不了要打電話或發電郵。要找對方的電話號碼或郵箱,有名片就很容易。如果只有微信,還要先在微信上問到對方的電話和郵箱。但是打開微信,往往只看到一長串頭像和暱稱,要找到需要的人還要費點功夫。加上很多人在微信上都不用本名,暱稱又經常變換。所以常常看到一個聯絡人,都要先想一想「這是哪位」?
未來美國會不會出現像微信那樣高度集成的一體化萬能程式?應該不會。美國社會更注重讓用戶有多樣選擇,更保護隱私,市場也更具有競爭性,不會一家產品大包大攬。雖然微信的很多功能在蘋果手機上也能實現,但更多是作為補充選項,而不是少了它就不行。有些方面美國看似「落後」,但是更人性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