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學運現場目擊/抗議者組建烏托邦社區 校內平靜校外喧囂

記者許君達/紐約即時報導

哥倫比亞大學挺巴學生佔領校園的抗議運動進行到第八天,距離校方此前設定的自行撤離時間還有一日,但校園內的帳篷營地仍未見撤離跡象。本報記者實地探訪發現,校內的佔領營地和平有序,已被打造成一個烏托邦式的公共空間,與外界流傳的混亂景象迥異。

目前,哥大校園已被嚴格管控,除本校師生和員工外,僅有經特別批准的訪客可以由校內人員帶領進入。校內除圖書館前的主廣場外,其他區域均正常運營,不參與抗議行動的師生可以繼續學習和生活,也有即將畢業的學生四處拍攝留念照。

在佔領營地所在的南草坪(South Lawn)東西主步行道(College Walk)之間的草坪上,以色列的支持者插滿了以色列國旗,並把被哈瑪斯綁架的以色列人質的大幅照片掛在南草坪外的圍欄上,與草坪內支持巴勒斯坦的佔領者形成對峙。不過,在記者探訪時,挺以一方的人員並未出現在校園內,但挺巴一方也並未拆毀這些無人看守的挺以裝置。

一位匿名華人學生透露,這種平靜的狀態已持續多日,在校內的感受與校外新聞中的敘述差異很大。

挺巴一方佔領了南草坪的西半區,營地內約有百餘帳篷,有序擺放在提前畫定好的區域內。營地中部留出路徑和集會所需的寬闊空間,營地「居民」在這些空間內自由組織學習小組、討論沙龍或演講場地,相互學習知識或交流思想。營地中央設有大型黑板,上書當日的集體活動日程,包括學校教授志願講學、1968年哥大學運經驗與遺產主題研討會、宗教活動以及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等。

曾經參加過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的參觀者Mia表示,哥大的現場雖然組織度不及當年香港民主運動那樣周全,但還是讓她一到現場就彷彿回到了十年前的香港。而對1989年中國民主運動有所研究的華人James則說,哥大學生在營地自行組織演講和討論會的場景像極了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的「民主沙龍」,而學生們使用的帳篷也能讓人聯想到紐約「六四紀念館」內展示的當年中國學生在廣場上使用過的野營帳篷。

在嚴密的組織之下,營地已發展成一個能夠順利運行的烏托邦式自治社區。參與者自發組織的糾察隊在出入口內外執勤,也在營內巡視,以糾正違反社區自治規則的人。除生活和活動區外,營地內還設有後勤供應站,包括24小時提供食物和飲水的臨時「吧台」以及儲備各種常用物資的區域。在南草坪最北側,有專門區域存放從各地捐贈來的帳篷和二手衣物,營地「居民」可按需取用。James的母親在營地附近活動時,由於入夜後氣溫降低,營地內的人員免費贈送她一件外衣、一條毛毯用以禦寒,而她甚至不會講英文。

根據記者觀察,營地內夜間的活躍度明顯高於白天,說明部分學生並非全日駐紮,而是白天離開,正常上課和學習。也有學生在集體交流時透露了自己的顧慮:擔心由於參與這樣的活動而被校方秋後算帳,影響畢業甚至學業。一直在關注這場學生運動的留學生肖同學表示,雖然很有興趣參與這歷史性的事件,但自己國際生的身分是個障礙,一旦被捕或被處分,後果不堪設想。

營地的後勤保障完備,食物、飲水和生活物資等均可隨時免費獲得。(記者許君達/攝影)
在營地外,支持以色列的人士在草坪上插滿了以色列國旗。(記者許君達/攝影)
在公共活動區域,參與者自行組織各種沙龍、演講或集會以分享思想或相互學習。(記者許君達/攝影)
在營地中自主閱讀的學生運動者。(記者許君達/攝影)
捐贈者提供的帳篷供有需求者自行取用。(記者許君達/攝影)
在營地外,設有志願糾察隊以維護自治規則並將有敵意者與抗議人群相隔離。(記者許君達/攝影)
數百示威者當日在哥大校園外遊行,表達對以色列和被哈瑪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質的支持。在嚴密的安保措施下,示威者無法靠近校園,也難以與校內的挺巴學生發生直接衝突。(記者許君達/攝影)
佔領者在哥大南草坪西側搭建起由帳篷營地組成的烏托邦式自治社區。(記者許君達/攝影)
哥大學運進行至第八天後,並無撤退跡象。(記者許君達/攝影)
沙龍規模大小不一,有興趣者可自由加入。(記者許君達/攝影)
在學運現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旗幟並立,立場相左的雙方並未相互破壞對方的裝置。(記者許君達/攝影)

與此同時,數百名支持以色列的抗議者25日也在哥大校外集會,並圍繞校園進行遊行示威。示威者手持以色列和美國國旗,集體高喊「讓他們(指被哈瑪斯綁架的人質)回家」的口號,口號的音量在校內營地亦可聽到。據一名學生透露,哥大校方當日再次發郵件,警告兩方對峙可能導致局勢升級。不過,當晚沒有任何衝突發生。

哥大 以色列 香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