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維護心理健康 需強化整體結構

紐約客談

當一場悲劇引發全國性的關注時,人們在感到震驚或難過之餘,往往也會看到社會中許多急需解決且存在許久的問題。2021年,華女高慧民在曼哈頓中城時報廣場地鐵站內,被一名精神病患者推下月台身亡,至今仍令亞裔社區感憤怒和惋惜,也將心理健康照護的漏洞暴露無遺。

面對這樣的悲劇,除了為死者和其家人及社區尋求正義外,更應該思考和尋求改變,以避免類似慘劇再次發生。為此,國會眾議員高德曼本年再度推出「高慧民法案」,希望改革現行的聯邦醫療補助規定,從而增加精神病床位,並擴展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照顧。

然而,僅僅增加床位並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根源。高慧民案凸顯的是一個更大的結構性問題,即一個對精神健康問題認識不足且支援系統薄弱的社會。因此,社會需要一種更加全面的方法,不僅要提供必要醫療資源,還要實現政策的長期穩定。

儘管如此,在紐約乃至聯邦層面,任何改變的推動背後都離不開長時間的努力,和複雜的意識、財務和以及政治角力和協商。更何況,在紐約本就承受著難民危機之時,增加資源、提升撥款則是難上加難。因此,從聯邦層面或其它角度尋求替代方案變得尤為重要。

全球範圍內,許多地區已經通過國家資助的心理健康服務和社區支持計畫,減少了精神疾病帶來的社會負擔。紐約或是聯邦也可以借鑑類似經驗,建立一個更為公平且全面的心理健康照護系統。

同時,保釋法改革、警方移除遊民權力等地方長期存在的爭議話題,也需要做出有利的改變,從而密配合心理健康服務的強化。

心理健康 高慧民 地鐵站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