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通、缺中文標識 華人上房屋法庭碰壁

紐約訊

此報導由本報與紐約移民記事網(Documented)合作推出,特約記者楊子銳採寫,獲HomeLab NYC和哥倫比亞大學托尼·斯塔比爾調查新聞中心(Toni Stabil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支持。

61歲的陳珠林(Zhulin Chen)去年夏天實現了她的美國夢:在從中國移居美國八年後,她終於攢夠了錢,準備在皇后區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美容院。

但在去年8月,儘管她與一對名為季慧(Hui Ji,音譯)和賈肇航(Zhao Hang Jia,音譯)的夫婦有簽署好的租屋合同,卻在未被通知的情況下被他們鎖在位於法拉盛的公寓門外,她不得不通過皇后區房屋法庭控告他們,嘗試搬回去並取回她的物品。(在法庭上,她得知這對夫婦其實也是這間公寓的租戶,並且房間一直是他們轉租給她的。季慧和賈肇航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陳珠林不會說英語,她說,因為免費的法律服務已找不到,她也負擔不起律師費,所以她只能自己代表自己。

在去年10月的一次庭審上,負責她案件的皇后區房屋法院的蘭斯登法官(John Lansden,音譯)命令季、賈二人讓陳珠林回到她的房間,但陳珠林回到公寓時發現,她租的房間的牆已經被拆掉,她的物品也被移走了。

➤➤➤法院普通話口譯員 長年短缺

文件「送達不當」 權益盡失

法庭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隨後幫助她提交了六項動議,控告房東藐視法庭,但陳珠林根本不知道「藐視」這個詞的意思。

然而,法官駁回了陳珠林案的所有動議,並稱這是由於「送達不當(improper service)」所造成,具體的原因包括用掛號信而不是平郵寄送動議,以及信件遲了一天寄送等。

陳珠林表示,她用錯誤的方式郵寄動議,是因為沒有普通話口譯員向她解釋文件上的指示;而信件遲了一天寄出則是由於沒有法庭口譯員的幫助,她花了很長時間填寫動議表格,填完後從牙買加(Jamaica)趕到法拉盛時已經太晚,她原計畫在那裡的郵局找會說中文的工作人員幫忙。

在房屋法庭進行了四個月的抗爭未果後,陳珠林於今年1月住進了一家收容所。

今年2月1日,得知自己對房東的動議再一次遭到駁回的陳珠林在法院的走廊裡流下眼淚:「房屋法庭真的把我害慘了。」

沒有翻譯 後果還得自負

陳珠林是紐約市房屋法庭上眾多英語水平有限的華人租戶之一,法院缺乏語言支持意味著他們會遭受經濟損失、精神壓力,有時甚至是本可避免的流離失所。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紐約移民記事網(Documented)、HomeLab NYC 和哥倫比亞大學托尼·斯塔比爾調查新聞中心旁聽了數十起華人房屋法庭案件,並與十幾名租戶以及律師、法官和口譯員討論了訴訟人需要語言幫助時遇到的問題。

這些採訪以及對法院系統、人員配置和預算文件的核查揭示了一個資金不足的語言支持系統存在的問題,該系統依賴於少數不堪重負且報酬不足的口譯員,其中許多人多年來沒有接受過培訓。

房屋法庭翻譯的表現也沒有經過懂該門語言的主管的定期評估,對口譯員的投訴表格也沒有提供多種語言版本。

在沒有翻譯幫助的情況下,61歲的陳珠林要花大量時間填寫法律表格以搬回自己的住房。(Documented特約記者楊子銳/攝影)
沒有地方睡覺的陳珠林只能待在她的美容院,這使她無法開店營業,無法賺錢。(Documented特約記者楊子銳/攝影)

紐約州法院系統表示,會定期檢查法院大樓,確保多語言標識到位並提供正確的信息。然而,記者多次對不同房屋法庭的走訪發現,由於缺乏足夠的中文標識,華人租戶常常在法院大樓裡感到茫然無措。

皇后區 華人 法拉盛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