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成本」 紀錄片 特寫移民貧困悲歌
由公益社區團體「消除貧困:法拉盛」(Undo Poverty:Flushing)拍攝的紀錄片「生活成本」(The Cost of Living)日前在法拉盛市政廳舉辦首映典禮,拍攝團體和在場的上百位觀眾,一起討論移民社區的貧困問題,並表示希望藉此觸發系統性的改變,為貧困人口爭取更多資源和服務。
由六家社區機構華策會、亞平會、民權中心(MinKwon Center)、紐約兒童中心、皇后區公共圖書館以及River Fund組成的「消除貧困:法拉盛」團體,耗時一個半月,拍攝紀錄片「生活成本」。該片講述了三個面臨生活挑戰的法拉盛家庭,僅僅是日常需求,他們也需忙碌奔波。
三個家庭之中有兩個是華裔:一個是單身華裔父親,另一個是女兒殘疾的華裔母親,他們都面臨著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成本的急劇上升。
華裔單身母親叫魏青貞,今年已經72歲,至今沒有退休,因為她有一個自閉症女兒,丈夫也重病臥床。來美十年,她清晰地感到生活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她租住的公寓,從1000多元漲到2000元,「我覺得這個影片反映了很多法拉盛居民的現狀,尤其是小孩有殘疾的家庭」。
華策會皇后區社區服務主管吳明曉表示,法拉盛是廣大美食所在地,「但是遊客不知道這裡有很多移民在掙扎」,所以他想讓人們真正地看到貧窮是什麼,尤其是在2023年疫情之後的貧困,「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談論貧窮,因為那被視為一種恥辱」。
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少數族裔移民,扶貧「消除貧困:法拉盛」項目負責人麥鬆溥(Benice Mach)表示,曾在第一年於法拉盛社區發放500餘份問卷,發現移民社區的貧困障礙集中在住房、語言、工作和醫療。
吳明曉對此表示,他更想展示的是少數族裔的貧困障礙,「可能是語言障礙,可能是交通不便」,因此華策會多年來提供各式支持、資源和服務等,以幫助移民站穩腳跟,「比如他們如果學英語,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他表示,希望該影片可被用來促成系統性的改變,也能幫助他們和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爭取更多預算和資源,同時也希望在多個渠道傳播該影片,提高人們對貧困的認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