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錄片岸上漁歌 6日紐約大學放映

記者許君達/紐約報導

在香港廣受歡迎的紀錄片作品「岸上漁歌」將於6日(周五)在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免費放映。影片跟蹤記錄了生活在香港偏遠鄉村、還會唱傳統漁歌的居民,以及他們的故事,呈現了香港充滿傳統古樸和田園風情的另一面,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難以避免消亡的悲情命運。

「岸上漁歌」的拍攝工作歷時四年,紀錄對象共有三組,分別生活在香港東部的孤島塔門島以及港島漁港香港仔,其中包括將傳統漁歌改編成基督聖誦到處傳唱的陳惠儀和以在港灣中打撈垃圾為業、平時也經常前往學校傳授漁歌的何細妹;而其中著墨最多的主角黎連壽、何長娣夫婦甚至在拍攝過程中便相繼終老離世,又帶走一部分本就瀕臨失傳的香港漁歌。

導演馬智恆介紹,跟蹤記錄漁歌的想法始於2012年。當時,他在兆基創意書院教書,在策畫暑期實踐活動時,他認為當時香港的本土意識正在上升,很多人選擇離開城市、前往鄉野地帶探詢一種在地的生活方式,因此產生了向學生介紹香港本土的民間文化的想法。此後,他開始組織學生前往極為偏僻的離島塔門,鼓勵他們尋訪有趣或有故事的村民。學生們發現,黎連壽、何長娣夫婦經常坐在自家門口,既愛聊天,也常吟唱漁家歌曲,隨後,馬智恆便開始跟蹤記錄他們的歌曲和故事。在島上開餐館的陳惠儀也是在那時被發現的。

在追蹤紀錄過程中,馬智恆又結識了致力於研究香港民間漁歌的中文大學退休學者葉賜光,也跟隨他多次前往大嶼山的大澳漁村走訪歌者。在一段採訪對白中,葉賜光提到他曾經錯過了採訪一名很重要的歌者,結果隨即等來了他過世的消息,說到這裡,葉賜光淚流滿面。這個場景與影片最後黎連壽過世出殯、歸葬海島的鏡頭共同構造了一個令人心酸的隱喻:這些漁歌及其所代表的鄉土文化也許終將消亡。

馬智恆表示,現代化進程注定會把這些傳統的文化碎片湮沒掉,現在所做的紀錄,一是為了保留一些歷史深處的吉光片羽,「讓現在的人看看他們的過去」;而保留,也是在為未來可能的活化和再創作播下種子,至少讓後人知道這種古老的文化到底什麼樣。

馬智恆在香港偏鄉的海邊。(「岸上漁歌」臉書專頁)
「岸上漁歌」日前在紐約郊區舉行放映會。(記者許君達/攝影)

「岸上漁歌」放映時間10月6日(周五)下午2時30分至4時45分,地址百老匯大道(Broadway)721號674室,免費領票網址https://reurl.cc/l77g4j。詳詢https://reurl.cc/a44LAD。

香港 百老匯 退休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