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地鐵商業慘淡 不能全怪社會環境

紐約客談

經過三年疫情的洗禮,紐約的人氣和商氣雖已逐漸恢復如常,但仍有不少細部尚「多廢待興」。無論是治安和社會戾氣,還是人們出行的便利和錢包的充盈程度,都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在走出隔離重回社會生活後,人們似乎已經認命式地習慣了街頭空蕩蕩的店面和地鐵站內瀰漫的焦躁氣息。此時,新聞中出現的「地鐵零售業空置率達四分之三」的大標題,看起來與時代頗為匹配,而且讀者也很容易陷入把問題歸咎於社會大環境惡化的思維定式中。

這種刻板印象對了一半。的確,地下空間成為臭名昭著的治安盲點、盜搶猖獗導致零售業者紛紛放棄業務,這些都是難以忽視的事實。

然而事實上,同樣作為地下交通商業綜合體,曼哈頓世貿中心Oculus商場的業務就頗為紅火,店鋪無一空置。新建成的賓州車站(Penn Station)南側站廳,以及相鄰的莫伊尼漢候車大廳(Moynihan Hall),各式大牌餐飲零售店也紛紛進駐且賓客盈門,一點不見衰朽的樣子。

這個對比說明,地下空間並非天生與紐約八字不合,更現實的原因是硬體環境決定了客流的去向:哪裡舒服,人就會向哪裡去,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在紐約的百年老地鐵站內,尿騷、老鼠、噪音、酷熱與行為難以預測的精神病患或癮君子共處一堂,試問會有多少硬著頭皮趕路的乘客,會願意在零售攤位前多停留一分鐘?安全和舒適是留住客人的基本要求。要想改善這等頹勢,除了祭出更有力的措施保障安全外,在當下這種一出門就被蒸出一身臭汗的酷夏,是否也考慮一下在地鐵站內裝個空調?

地鐵站 零售業 疫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