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目華埠」展出地方創生與維護 省思牌樓代表性

記者許君達/紐約報導

曼哈頓社區文化機構「心目華埠」(Think!Chinatown)日前在位於派克街(Pike St.)的社區空間推出了名為「地方創生與維護」的展覽,旨在啟發本地華人與非華人對於社區身分彰顯與文化表徵的重新思考,也提煉了曼哈頓華埠自己的獨特性及其文化背景。

「地方創生與維護」展覽在華埠開幕。開幕當日人氣旺盛。(記者許君達/攝影)

展覽包括大量華埠的照片與畫作,並伴有詳細的文字介紹。第一部分從全美各地華埠的牌樓講起,梳理了這種建築形式被作為在美華社標榜自我身分的符號的歷史,也指出紐約是唯一沒有牌樓的華埠,而社區內部對於是否要新建牌樓以及新建牌樓是否有助於本地華人居民身分識別的問題。展覽的另一個部分則提出兩個概念:地方創生(placemaking)和地方維護(placekeeping),它們分別指使用規畫和設計的方式打造一個社區的獨特性以及通過有機的自然發展讓一個社區保存住自己的特色。

策展人鄺海音介紹,這個展覽的靈感源於市府正在進行的「通達華埠」(Chinatown Connection),這是一項結合了交通重構和街區美化等多重功能的改建工程,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在劉錦廣場(Kimlau Square)附近增建一處能夠代表華埠身分的紀念物。她表示,華埠應該拿出自己的創意去展示自己的社區,而不是被動接受政府指派的紀念物。

目前,將牌樓作為華埠紀念物的呼聲較高,但社區內意見不一。鄺海音表示,她希望用這個展覽啟發觀眾的思考:牌樓這種源自古印度、被西方視角作為「中華文化」刻板印象,甚至還被裹挾進中國大陸與台灣在美政治影響角力的建築形式,是否真的是用來標榜「華埠」身分的最佳選擇。不過,她說,這個展覽不會給出任何答案,而是需要參觀者自己去思考。

「地方創生與維護」展覽至今年10月,地點派克街1號,具體開放時間將於近期公布。

展覽設互動區,邀觀眾自行判斷哪些「中式物品」是自然發展出的華人生活必需品、哪些是被創造出來的中華文化符號。(記者許君達/攝影)

華埠 華人 曼哈頓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