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影響力增強 重塑紐約長島政壇

記者高雲兒╱紐約報導

近年來,長島經歷了顯著的人口變遷,亞裔尤其是華裔的能見度和影響力逐步提升,這個日益壯大的社區不僅改變了當地的文化景觀,也在重塑地方政治格局。

這種趨勢在今年2月的紐約第三國會選區特殊選舉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來自兩大黨派的候選人都積極爭取華人選票,在那之後,長島尤其是納蘇郡的候選人更是頻繁舉辦見面會,努力吸引華人選民,進一步突顯了長島亞裔選票的戰略重要性。專家表示,共有三大原因促成了這種情況。

亞裔、華裔人口暴增

霍夫斯特拉大學郊區研究國家中心執行院長李維(Lawrence Levy)回憶,當他和家人在1955年從紐約市搬到長島時,這裡幾乎沒有亞裔。然而,這一情況在之後的半個多世紀逐漸改變,尤其在過去十年間,納蘇郡和蘇福克郡經歷了顯著的人口結構變化。

根據人口普查局的數據,納蘇郡亞裔人口從2010年的10萬6254人增加到2023年的17萬2055人,增長率達到了62%;其中,華人社群的規模幾乎翻倍,從2萬4702人增至4萬9354人。相比之下,白人人口從96萬6449人下降到77萬3941人,減少約19萬人。

蘇福克郡的亞裔人口也顯示出顯著增長,從2010年的4萬9747人增長到2023年的7萬2232人;其中華人人數從2011年的1萬2138人增加到2023年的1萬6546人;與此同時,白人人口顯著減少,從121萬193人減少到97萬8883人,減少23萬人。

階級躍遷促使華裔參政

李維表示,隨著亞裔人口的增加,亞裔的社會影響力也在增強。他提到,「當王嘉廉創立了國際聯合計算機公司,並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時,這對那些未曾見識過華人如此突出和卓越的白人及其他族裔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震撼。因此,亞裔,尤其是華人,正在社會上留下深刻的印記」。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50年代亞裔稀少的長島,「當時最常見的是華人,但他們通常只限於經營洗衣店和餐館,你看不到華人參與政治,也看不到他們在大企業的高層。」

這一情況與現在完全不同。北岸亞裔聯盟會長李潔表示,「現在長島華人的教育水平普遍較高,許多華人家庭中有北大、清華、麻省理工學院(MIT)或耶魯大學的校友,他們很多也都從事如律師、醫生等專業職業,生活相對穩定,正因如此,長島華人更有條件去了解政治。」

李維則表示,亞裔已經逐漸認識到選票的力量,「亞裔選民已經意識到,如果他們真的出來投票,參加公共會議、鎮廳會議、學校董事會,他們可以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從他們孩子的未來、到他們的房屋價值以及他們的企業都有所體現。」

亞裔多為獨立選民

李維認為,讓長島亞裔選民更具影響力的原因,還在於長島的特殊情況。他例證說:「第三國會選區主要涵蓋北漢普斯特德地區,這裡有著長島最高的亞裔人口密度。亞裔選民在這裡不僅可能決定選舉的勝負,甚至能影響哪個黨派將控制國會。這是因為長島的選區競爭激烈,各黨派的差距非常細微,任何小幅度的變化都可能決定整個選區的結果。」

此外,亞裔選民尤其是華裔選民的獨立性,也是影響長島政治格局的一個重要因素。民主黨策略師楊元(Trip Yang)提到,「根據我去年對紐約市的研究,華裔美國人占所有亞太裔人口的44%。我相信,長島的情況也類似。回顧過去15年,從2010年1月到現在,超過40%的紐約市華裔選民登記為無黨派,這意味著他們既不是民主黨也不是共和黨的固定支持者,這讓華裔選民成為爭奪搖擺選民的關鍵戰場。」

在距離11月5日總統及議員選舉不到三周的關鍵時刻,現任第三國會選區眾議員蘇奧齊(Tom Suozzi)於在貝賽(bayside)舉辦競選活動。(記者高雲兒╱攝影)
近年來,長島經歷了顯著的人口變遷,亞裔尤其是華裔的能見度和影響力逐步提升,這個日益壯大的社區不僅改變了當地的文化景觀,也在重塑地方政治格局。(本報檔案照)
紐約共和黨三位議員候選人於10月初在長島舉行了一場專門面向華人社區的見面會。(記者高雲兒╱攝影)

這種獨立性使得兩黨都無法確信能得到亞裔選民的支持。李維補充說,儘管歷史上大多數亞裔傾向於支持民主黨,「但最近的趨勢顯示,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不僅在長島,全國範圍內亦是如此,這為共和黨提供了機會。因此,我們必須關注那些通常不受到足夠重視的群體。對選民來說,如果你積極參與投票,發出你的聲音,那麼政客就無法忽視你,這也正是現在長島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亞裔 長島 華人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