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自閉症、過動症孩子受異樣眼光 醫:倡議神經多樣性
孩子患過動症、自閉症等屬神經多樣性族群,常因家長對孩子生病缺乏病識感,或憂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不願陪同就醫。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說,政府應正視青少年情緒障礙,避免在升學階段誤入歧途,造成嚴重家庭及社會問題。
近期學校內發生多起青少年犯罪事件,以及青少年自殺、自殘、憂鬱、焦慮等行為,依衛福部統計,15至24歲自殺率逐年攀升,去年每10萬人達10.9人,不容忽視。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立委林月琴、立委范雲今天舉行「孩子的情緒障礙我們接住了嗎?導入國外照護模式完善成長陪伴」記者會,呼籲政府應給予資源解決青少年情緒障礙問題,提供專業照護。
甄瑞興說,神經多樣性是指人腦和認知的多樣性,如社交、學習、注意力、情緒與心理功能等,並擴及多種與神經發展相關族群,包括過動症、自閉症、妥瑞氏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發展性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為避免孩子被貼上過動症、自閉症等負面標籤,應藉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的經驗,過動症、自閉症等也應通稱為神經多樣性。
林月琴說,台灣每年出生14萬名新生兒,以神經多樣性盛行率2.5%估計,每年約3500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展早療,估計約有三分之一已在13歲前接受協助,但仍有約2000人被「漏接」,政府應提供家長、老師更多的專業知識及訓練,守護青少年。
范雲說,為了能夠有效接住青少年的情緒障礙,應設立更專業的輔導人力制度,提供年輕族群專業性的心理支持與個案照護服務,而在醫學和司法機構之外,應同步思考在社會中也能夠建立專業
青少年情緒障礙專業人力,透過治療和專業引導孩童逐步回歸正常生活。
美國猶他州Telos機構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醫學專家James Palmer 提到,美國很多專家已逐漸不將自閉症和過動兒等狀況視為疾病,而是歸類為神經多樣性的症狀。他說,社會連結有不同架構、功能和品質,交互影響個人的社交連結狀態,在社交連結的發展上存在可修復的空間,因此大腦的發展和情緒調節是互相影響,而大腦發展韌性有助於情緒調節。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學校支持系統對情緒障礙學生很重要,但政府於學生情緒照護資源有限,導致學校出現教師與特教教師的合作不足現象。若要能有效建立孩子們的心理韌性,提升面對壓力和挑戰時的應對能力,不僅需要家長的正面支持與讚美,更需要學校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提升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董氏基金會董事吳佑佑說,台灣多數的家長仍未知「神經多樣性」一詞,若能透過推廣幫助大家認識神經多樣性,民眾才能及早覺察並採取正確的應對與處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