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斷 整橋毀 紐約2大橋與巴爾的摩斷橋有相似構造
在橫跨巴爾的摩港灣的基伊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上月遭遇失控貨輪撞擊而垮塌後,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NTSB)指出,在基伊橋上使用的一種名為「斷裂臨界」(fracture critical)的設計結構,在全美亦被大量使用,其中還包括紐約市的交通要道喬治華盛頓大橋(George Washington Bridge)和維拉扎諾大橋(Verrazzano-Narrows)。在這種結構下,只要其中一個承擔著拉力的鋼構件出現損毀,都有可能讓整座大橋崩塌。
NTSB在事故發生後指出,雖然導致基伊橋坍塌的,是被船隻撞毀的垂直支撐橋墩。然而,「斷裂臨界」的風險和普遍性還是引人關注。NTSB主席霍門迪(Jennifer Homendy)介紹,全美現在有超過1萬7000座橋梁使用的都是這種設計結構。
專業人員表示,「斷裂臨界」並不意味著橋梁本身不安全,但這樣的設計缺乏極限受力的冗餘度,一旦保養不善或發生輕微的意外事故,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除了紐約的兩座大橋外,全美多座標誌性的巨型橋梁也都使用了這種結構,包括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以及大華府地區的切薩皮克灣大橋(Chesapeake Bay Bridge)等。根據法律要求,使用「斷裂臨界」設計的橋梁必須在檢查紀錄中標註,並對關鍵的承重部件定期進行特殊檢查,有時甚至需要每年檢查一次。
不過,令人稍能安心的是,紐約的兩座大橋屬於懸索橋,其橋墩距離岸邊較近,而不像基伊橋那樣位於水中央、緊鄰航道,因此遭遇船隻撞擊的可能性稍小。紐約市當局也在基伊橋事故發生後向公眾保證,五區內的14座大橋都受到嚴密監控,且都有適當的預防措施,以避免類似的事故重演。
1990年代,聯邦曾出台安全規範,要求橋梁周邊加裝「海豚」、「護舷」以及其他形式的獨立障礙物,以阻擋偏航的船隻衝撞。不過,由於商業船隻的規格愈來愈大,舊的規範已阻擋不住今日的巨輪。比如,基伊橋事故的肇事貨輪吃水量達到數萬噸,專業人士認為,沒有任何橋梁能承受得住它的撞擊。
而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自從2016年巴拿馬運河拓寬後,從亞洲出發的巨型散貨或貨櫃船,愈來愈多地直接駛往美國東海岸港口,為基礎設施相對老舊的東部港口或橋梁帶來了更大的安全隱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