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弘分享百年前種族歧視下的華人教育 不為人知的故事
前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任弘日前在金山灣區僑教中心主講「北加州華人移民與僑教的發展」,追溯華人移民美國的歷史,回顧在種族歧視下發展起來的華人教育,其中談及了一些值得追溯與記憶卻不為人知的故事。
任弘指出,早期移民到美洲的華人以粵人為主,是因為港英和澳葡在晚清時主導華工苦力輸出貿易。鴉片戰爭後,英國在華工貿易的競爭中勝出,由於無法進入廣州城,也曾在廈門設據點徵人。1852年,一艘名為Robert Bowne的苦力船載400多名福建人從廈門出發前往美國。由於不滿船員的惡劣對待,華工叛變殺害船長,奪船企圖逃往台灣,卻流落至琉球。多數人沒能逃過英國人追捕,最終只有二、三十人回到廈門。因為這次事件,英國在廈門的據點遭到福建人反抗,英國就此放棄廈門,福建人來美洲的路也被切斷。此後英國以香港為據點,將廣州、澳門連結,粵人由此門戶出洋。
任弘說,北加州舊金山在美國華人中具有特殊地位,是華人移民美國的首站。華人的足跡隨著淘金熱潮遍布北加州每一個礦區,之後又跨過洛磯山脈,向內陸延伸。華工修建太平洋鐵路時,也建立起聚集區。除了淘金和修建鐵路,華人對美國的農業、漁業和造船業也有很大貢獻。例如曾有許多華人在蒙特瑞灣從事捕魚和魚罐頭的生產加工。華人建造的戎克船也在加州、墨西哥廣泛應用。
大約在1870年左右,華人開始集中居住,逐漸形成華人社區。到1875年,舊金山華埠已經頗具規模。在加州其他地方也有華工移居,都形成過華埠。然而,大部分都在後來的排華浪潮中被白人燒毀,包括聖荷西和蒙特瑞灣的華埠。舊金山華埠曾遭到襲擊,但未被白人燒毀,不過也在1906年的大地震中遭受了嚴重破壞。
任弘指出,華人聚集的北加州是早發展華僑教育的地方。在那個充滿歧視的年代,華人與非裔一樣,不被允許進入主流教育體系的學校讀書。在華人家長的呼聲和舊金山華人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協助下,第一所公立的華人學校1859年9月在舊金山成立,名字就叫「Public Chinese School」,只教授英文。
1885年,舊金山的趙洽夫妻(Joseph and Mary Tape)為了讓8歲的女兒梅蜜(Mamie Tape)進入全白人的春谷小學(Spring Valley School)就讀,將學校校長Jeney Hurley告上法庭。加州高等法院法官裁定「拒絕華人父母出生的孩子進入公立學校,將違反該州法律和美國憲法。」
雖然趙洽夫妻贏了官司,但學校仍以名額已滿、梅蜜沒有接種疫苗為由拒絕她入學。
不過,趙洽案(泰普訴赫爾利案,Tape vs. Hurley)促使舊金山學區建立了第一所專為華人辦的種族隔離學校,華人小學(The Chinese Primary School)。這所學校幾經更名,留存至今,現在叫劉貴明小學(Gordon J. Lau Elementary School)。
任弘表示,歷經30年的努力,華人子弟才真正在法律的保障下正式進入主流教育體系。值得一提的是,趙洽案比1954年非裔在民權運動中尋求平等教育權的布朗法案(Brown vs. Board of Education)早了近100年。
舊金山華埠一直沒有華僑自辦學校,小孩學習中文都是請先生到家裡教,或者送去私塾。直到1888年,清政府在舊金山建立金山中西學堂,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官立僑校。後改名為大清書院。但這所學校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只教四書五經。
舊金山大地震之後兩年,1908年清政府派內閣侍讀梁慶桂至美國勸學。他在舊金山用了5個月的時間打開局面,用清廷的賑災餘款建造中華會館和學堂,大清書院改名為大清僑民公立小學堂,教授傳統儒家經典、語文、歷史、地理、德育、書法、體操及歌詠等課程。
梁慶桂被稱為北美僑教開山祖。他在北美勸學將近一年,除舊金山外,還走訪了沙加緬度、洛杉磯,溫哥華等11個美加城市推廣華文教育,共成立了12所僑校。他主持訂立的「中西並習學堂章程」、課程表等,由於較為科學合理,成為僑校多年沿用的規章制度。
辛亥革命後民國成立,大清僑民小學堂更名為「中華僑民公立學校」,1920年開始招收女生,1922年增設初中部,規模日漸完備。
1920年代,美國的華文學校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各類學校如雨後春筍遍及全美各州。到二戰前,美國的華僑學校已增至100多所,其中加州有49所,夏威夷有27所。而舊金山則一直是全美中文教育的中心。
1950年代,華人開始在美國東西海岸的郊區聚居,為了讓子女學習母語,周末中文班逐漸成型,最初是在某一家學習,之後借用教堂場地和資源,直到最後成立周末中文學校。
據任弘考證,世界日報曾在1993年報導巴洛阿圖中文學校(Palo Alto Chinese School)成立30年。他推測,這間學校可能是舊金山灣區最早的周末中文學校。
1965年隨著美國移民法案落地,全世界各地移民來美,形成郊區族裔社區(Ethnoburs)。先來的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移民,和後來的大陸移民,所聚居的北美四大華人社區,舊金山南灣和東灣、洛東郊區,溫哥華郊區、多倫多郊區,出現千人以上、數個校區的中文學校。
任弘指出,這些現代的中文學校不僅是小孩學習中文的地方,也起到了讓家長聚集、交換信息、形成社區意識的功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