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經文處科技組成立40周年 回顧過去 展望未來
台灣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產業,與矽谷這個世界科技創新的核心地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而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一直在幕後扮演著牽線搭橋的重要角色。恰逢科技組成立40周年,兩位前任組長和現任組長與本報回顧了過去的成就,並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
坐落在南灣矽谷腹地聖塔克拉拉市的舊金山科技組,成立於1984年的。40年間8任組長,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一波波科技浪潮下,都在堅持一件事:推動台灣與矽谷科技界的交流與互動,促進中華民國科技發展。
周仁章,科技組的第三任組長,回憶1992-2002年他在任時的情況表示,新竹科學園區1980年成立以後,隸屬於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舊金山科技組,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科學園區在矽谷的代表,支持、幫助在矽谷的台灣人回國創業。從他1992年上任到02年卸任,新竹科學園區的公司從130多家公司增加到330多家。
「台灣和矽谷的互動,不止華人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他自豪地說,「當年日本人好奇,專程來科技組了解為什麼台灣和矽谷走得那麼近。我們就安排他們參觀華人公司。」
周仁章表示,矽谷90年代的技術移民主要來自台灣,當時在美國念書後留下的有四分之一在矽谷。科技組雖然只有兩、三個人,但做得事情涉及很多人。許多如今名氣響亮的華人科技社團,正是在他任期內發展起來的,他們每次舉辦活動,科技組都會大力支持。而這些社團也秉承傳承精神,培植下一代。
接任組長的楊啟航強調,社團活動不僅是科技組發掘人才、掌握最新科技動態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台灣與矽谷之間聯繫的橋樑。他指出,當台灣的訪問團來到矽谷時,科技組能夠迅速搭建起連結,促進雙方的交流與合作。此外,矽谷的大公司與新創企業,在尋求與台灣科學園區合作時,也會通過科技組作為牽線人。例如,在美超微的所有生產仍集中在矽谷時,楊啟航曾向公司創辦人梁見後建議,隨著業務的擴大,應該與台灣的電子產業進行分工合作。後來,時任經濟部長何美玥來訪時,楊啟航也主動牽線,促成了雙方對接。
楊啟航在擔任組長期間,發起了「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人才培訓計畫」(Stanford Taiwan Biomedical Program)。自2008年起,每年從台灣選拔5位醫生或工程師前往矽谷交流學習,並鼓勵他們回台創辦專注於高階醫療器材研發的新創公司。該計畫運行至今已有12年,培養了超過60名專業人才,並促成了20多家在台灣設立面向全球市場的公司。
楊啟航將科技組比作台灣和矽谷之間的「擺渡人」。他指出,台灣和矽谷各自擁有不同的優勢,關鍵在於能否將兩者的強項與對的人才進行有效連結,從而解決各種挑戰。他強調,外派的人選具備多元的教育背景、工作經驗與人脈,這使得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洞察機會並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這正是科技組所秉持的核心精神
從1980年代的積體電路與個人電腦,到1990年代的電子通信、網路與光纖,再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隨後移動網路和社交媒體在過去十多年迅速崛起,矽谷不斷引領全球科技潮流,進入了人工智慧(AI)時代。
舊金山科技組在去年8月迎來現任組長顏宏偉,他將AI和生物科技確定為未來的發展重點。他說,一方面,台灣擅長硬體開發,美國則以軟體為核心,兩者之間的軟硬介面正是深化合作的切入點。另一方面,隨著台美關係的升溫,科技組正積極探索如何將台灣生物技術產業打造成美國CDMO(合同開發與製造組織)的重要基地,複製半導體產業的成功模式,推動生技界的「台積電模式」。
另外,科技組將繼續通過與矽谷台美產業科技協會(TAITA)、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總會(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Engineering & Science Association,NATEA) 等關鍵合作夥伴的緊密協作,促進台灣工程師的新老傳承,幫助新一代人才更快速融入矽谷,為台美科技合作注入持續的動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