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教合作亂象多 空頭支票致學歷就業兩頭空
建教合作是企業與學校常見的合作方式,往往能保障學生就業。但中國媒體發現,有業者冒用國企名稱與各地學校簽約,充當建教合作媒介,結果卻讓許多學生繳交高額學費後陷入失業,形同騙局,如今這家業者面臨停擺,受害學生卻投訴無門。
南方週末報導,這家涉及虛假宣傳、被學生、家長、學校視為如同詐騙的公司,名為「中航國鐵」(北京)教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雖然公司名稱既有「中航」又有「國鐵」,但實際上是一家沒有任何國有股份的民營企業,自2014年成立以來,與真正屬中國國企的中航及國鐵毫無關係。
建教合作在中國稱為「校企合作」,字面意義就是學校與企業針對培育學生就業進行的合作。但在中國,部分「校企合作」往往由第三方公司作為媒介。如第三方公司缺乏企業資源,對學生的就業承諾難以實現,合作就會面臨風險。上述的「中航國鐵」便是顯例。
報導指出,第三方公司在「校企合作」的承諾一旦落空,學生在維權時又會發現,教育主管部門會出手處罰的是學校,而難以觸及第三方公司。如果透過訴訟,雖可得到一定的經濟賠償,卻難以撼動第三方公司的根本。
根據報導,根據多名受害者反映,2016、2017年前後,中航國鐵向初中畢業生招生時承諾,若能就讀該公司與當地中專學校聯合開辦的民航科或高鐵科,畢業後就可保送進入該公司與大專院校合辦的民航系或高鐵系繼續深造。待大專畢業後,中航國鐵即負責安排相應的高鐵、民航類工作。
一名受害者小栗(化名)表示,當年中航國鐵以「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等名義招生。但實際上,她並沒有在這所學校學習過,而是在3年內換了3個校區,先後在八達嶺校區、昌平校區,甚至「北京演藝專修學院」等地就讀。
根據報導,上述的所謂「昌平校區」,實際上是一座容納多個大專院校校區、培訓機構、教育企業辦公室及教室的「大學城」。受害者直指,中航國鐵其實只是租用了這座「大學城」的一小部分樓房,作為教學和住宿。如今,中航國鐵當時的「教學樓」早已大門緊閉空無一人。
此外,中航國鐵曾組織學生集體參加北京的成人高考(高中學歷在職者入學考試,以取得修習大學學業資格),有部分考生取得北京交通大學學籍,但又被要求放棄學籍,轉而到河南報考職業技術學院。輾轉之中,有的學生一直沒有拿到學籍,另有學生即便獲得學籍,也未曾真的在河南的學校實地就讀。
根據報導,中航國鐵與學生簽訂的就業培養協議書,專業應是「航空、民航、城市軌道交通」等類,但多名學生的中專畢業證、大專錄取通知書、大專畢業證等證件,卻變成「自動化設備生產應用」、「電機電氣配裝與維修」、「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專業,甚至有學生完成了學業,卻無法取得大專畢業證書。
報導提到,上述受害者在入學時,曾與中航國鐵簽訂就業培養協議書,中航國鐵承諾,負責安置學生在相關職位就業,如因中航國鐵原因不能就業,則退還全部學費。這項承諾被不少學生、家長理解為「包就業」。
但在今年5月底,3名安徽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家長指控,中航國鐵與該校合作設置科系的數百名畢業生,都沒有能夠被安排到所承諾的專業職位就業。而該校向當地公安局遞交的刑事控告狀顯示,雙方合作4屆共504名學生當中,中航國鐵沒有安排任何一個畢業生就業。然而,當地警方在調查後卻認為中航國鐵不構成詐騙。
除了學生深感上當受騙,一些學校也被中航國鐵的宣傳所惑,導致更多學生上當。如雲南某職業學院的官網指「承諾100%安置就業」;廣東某職業學院相關科系的推薦文案號稱「畢業就是就業」;安徽某技術學院官網也提到「入學即解決就業問題」;黑龍江某職業學院相關招生簡章中指「入學即就業」。
另一名受害者小查(化名)表示,與他同一批的北京學生,也都沒被中航國鐵安排在相對應的高鐵職位工作,而該公司有時會提供一些「與專業無關」的工作機會,多是勞務派遣性質,或是實習期長、薪資低的工作,學生一般不滿意這類安排。
報導指出,這些學生在就讀與中航國鐵合作的學校科系時,每年繳納的學費幾乎都高達1萬元(人民幣,下同,約1380美元)以上。有學校則透露,同一科系在停止與中航國鐵合作後,費用卻可降到每年3000、4000元。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合作學校與中航國鐵在經濟利益上存在一定的綁定關係。
對於上述糾紛與質疑,中航國鐵7月間回應,該公司自2021年起就沒有再開展任何新業務,正在進入「清算註銷流程」。至於學生就業問題,該公司聲稱,「學生對於就業不滿意或者未能就業的,我司願意繼續提供就業跟蹤服務」。
報導最後提到,中國這類「校企合作」及衍生的各類糾紛不時可見,但亂象如何監管、整治及誰應該負什麼樣的責任,依然有待釐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