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財政造假嚴重 廣東3市3縣虛增171億元人民幣

記者賴錦宏/即時報導

中國各省市審計報告陸續出爐,有多個地方政府虛增財政收入的問題,部分地方政府虛報金額甚至超過百億元人民幣,引發外界對地方財政真實性和穩健度的質疑。

據第一財經報導,地方政府虛增財政收入的行為由來已久,主要原因在於政績考核。財政收入增長是地方官員政績評估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財政收支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藉由虛報收入、調節徵收進度等方式掩蓋真實的財務狀況。

報導指出,廣東、河北、四川、青海、遼寧、內蒙古等省市的審計報告均揭露當地部分縣市政府的財務造假情形。例如,廣東省3個市及3個縣藉由國有企業購買國有資產等方式,虛增財政收入達171.01億元(人民幣,下同,約24億美元);河北省則有1市7縣藉由虛假處置公益性資產等手段,虛增收入24.95億元。

四川省審計報告稱,部分地區將定向捐贈資金繳入同級財政,虛增財政收入4151.22萬元。青海省審計報告指出,2023年省級財政將收回的以前年度已列支2000萬元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虛增當年財力。

內蒙古審計報告則稱,有4個盟市將不屬於非稅收入的資金徵繳入庫或先徵後返,虛增非稅收入286.49萬元。遼寧審計報告稱,4個市本級和19個縣利用財政資金繳納特許經營權轉讓價款、土地出讓金和罰款等。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施正文認為,虛增財政收入掩蓋了真實財政收入狀況,隱瞞實際財政赤字,加劇了地方財政風險,也干擾了中央對地方真實財政狀況的判斷,容易誤導決策,影響宏觀調控,並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專家建議,抑制虛增財政收入行為,一方面需要地方端正政績觀,科學理性設定財政收入指標,並落實「預算法等收入指標只是預期性指標,而非剛性完成任務指標」,減少地方為了完成任務而虛增收入。並持續推進財稅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減輕地方財政支出壓力。另一方面,相關方面要強化監管,嚴厲打擊虛增財政收入行為,對於相關負責人嚴肅問責。

中國各省市審計報告陸續出爐,有多個地方政府虛增財政收入的問題。廣東3市3縣增收100多億人民幣。圖為廣東省財政廳大樓。(澎湃新聞)

審計報告也建議,應加強稅費徵收管理,完善部門數據共用,防範制度漏洞,確保財政收入穩健增長。

預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