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海上新地標 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可抗17級颱風
歷時四年、斥資人民幣130億元興建的「黃茅海跨海通道」11日正式通車,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海上新地標。黃茅海跨海通道全長約31公里,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後,大灣區第三座國家級基建項目,未來廣東珠海至江門車程將大幅縮短至半小時,香港至江門也僅需1個半小時。
大公報報導,黃茅海跨海通道全長31公里,其中跨海段長14公里,全球排名第八,在粵港澳大灣區僅次於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
該通道建設創下多個「首次」與「之最」,其中針對該通道地處珠江口西側颱風多發海域,在世界範圍內首次開展全橋渦振風洞試驗。「主橋的鋼箱樑外側設置了風嘴,中央上設水平的隔渦板,在連接箱下方設置了豎向的穩定板,在抗大風、抗颱風的同時還能減小在中低風速下渦振的風險。」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說,試驗結果優於世界最嚴的渦振評價指標,還可以抵抗17級的颱風。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還首次建立了以北斗系統為主的跨海橋樑工程北斗連續運行參考站,滿足施工全天候實時動態定位需求,實現了毫米級的長距離海中塔柱自動化變形監測,推動了單北斗設備及軟件在跨海橋樑工程中的應用。
報導指出,隨著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港珠澳通道向西「拉直」,將澳門、香港至江門台山廣海灣的行車里程縮短了18公里,形成了「香港──澳門──珠海──江門──粵西」大通道,打通灣區核心區域向西輻射的強勁動脈。江門今後可直接把珠海高欄港作為家門口物流樞紐,加速融入與珠澳深港產業協作,實現區域能級躍升。
黃茅海跨海通道11日正式開通試運營、免過橋費,從澳門駕車前來的余女士趕來「嘗鮮」,她高興的說,今後珠港澳地區往返江門、粵西地區遊玩與商務活動更加快捷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