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發表專刊 賀陳旦:掩蓋毀除只會讓過去被遺忘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歷時近兩年的「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17日舉行專刊發表會。評審團主席賀陳旦指出,競圖結果的公開展覽是很好的社會溝通,但一開始放在舊空總展出是錯誤決定,移回中正紀念堂現場,卻在決心和預算不足下展場嫌簡陋、園區活動民眾的分析也闕如,「又錯過一次社會學習的機會」。談到中正紀念堂,他認為「用掩蓋和毀除都只會讓過去被遺忘得更快」,不是我們社會學習的健康態度。

賀陳旦表示,希望「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持續下去,「讓歷史不是停在少部分人情感上的回憶和情感上的創傷」。中正紀念堂是台灣民眾共同的回憶,也是台灣民眾「共同學習往前走的最好的素材。」

為廣納社會各界對備受矚目的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與改造之構想與願景,台灣三大規畫專業學會自去年7月1日起向民間、國內外公開徵求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空間轉型提案,並以「意義詮釋上的新生」、「空間場域之更動」、「使用營運的轉變」為三大競圖設計議題,進行為期超過半年之久的競圖競賽,接著先後在舊空總、中正紀念堂舉行競圖成果展覽。昨天則發表「想像中正紀念堂的100種方式: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念圖作品專刊」,為此一活動畫下階段性據點。

「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計畫執行長張維修指出,「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10月起在中正紀念堂展出,迄今累積觀眾36萬人次。過去中正紀念堂的議題常總以法律和歷史切入,此次則是讓中正紀念堂回歸常民的空間和在城市扮演的角色。策展人王俊雄則表示,中正紀念堂對台灣人來說「深具意義、但很難看懂」,而參與競圖的建築師和學生則努力把堅硬的事情「用各種方式瓦解」。

賀陳旦指出,此次參與的競圖多是年輕人,呈現下一代對大空間的期待,鼓勵更多日常活動和威權記憶共存;在設計上用多元扭轉宰制,讓園區回歸庶民。

「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17日舉行專刊發表會。(記者陳宛茜/攝影)
「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成果在中正紀念堂展出。(記者陳宛茜/攝影)

他也表示,面對歷史,個人的記憶是短暫的,再沉痛的正義呼聲、要經過相當的整理和展現才能在社會反省流傳,「用掩蓋和毀除都只會讓過去被遺忘得更快」,不是我們社會學習的健康態度。

預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