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海基會董座撂話辭職 誰讓他陷難堪處境?
就在12月初,海基會吳豐山董事長以剛來一個月業務不熟為由,讓秘書長羅文嘉代他在立院進行業務報告後,最近在立院又有了新狀況。他為了解釋預算增加因素,說海基會的工作分為處理兩岸交流事務和對話,雖然近年對話中斷,但交流事務從未間斷,幾乎用掉海基會全部經費。所以現在不是怎麼忽然增加這麼多錢,而是過去幾年錢不夠用,現在讓它夠用而已。最後還揚言,「砍個10塊錢、20塊錢沒有關係,不是一下子要1億、5000萬,那我明天就辭職。」辭職放話雖痛快,但前言對比羅秘書長曾講過的話,似乎出入不小。如果因此受立委質疑,導致預算被大砍,這個鍋該誰背呢?
去年九月羅秘書長主持的記者會說,該會有協商、交流、服務三大任務。在兩會沒有正式協商的時候,海基會要做協商前的準備;沒有正式的交流,要想盡辦法用其他方式交流;在服務方面,他希望把服務做得更深、更廣也更好。言下之意,只有服務還維持一定功能。
而關於海基會經費增加問題,羅也表示,過去海基會的資金,主要來自陸委會捐助,和企業捐贈等自籌款。為了避免複雜的政商關係,未來海基會接受陸委會捐助的比例將由五成多上調至七成,這是政府捐助額大增的原因;而人事費用增加,則是配合政府連兩年調薪。
此外還有新增業務。包括提供海外華人旅客台灣特色旅遊行程,以及所謂「識讀中國」專案:每週至少一次的內部座談,和加強與民間智庫學者的交流,聚焦議題包括中國現勢、兩岸交流現況分析、對台統戰、以及民主防衛。至於與對岸交流,也還是抱有期待,認為目前最好的方案是兩岸都回歸海基會對海協會的「民間交流」模式,淡化官方色彩,卻能務實解決問題。
吳董事長想在國會殿堂裡保護預算,卻連會務工作都不清楚,還與秘書長前言兜不起來,究竟是賴清德總統提名吳老先生是強人所難,抑或羅之前言論只是個人意見或其他因素?如此吳的發言可否作為海基會預算增刪參考?有待立委明察。
而從海基會發展歷史來看,羅過去的說法其實也是奇怪的。他改變政府及企業捐贈資金比例說法,是自籌款高達43%,相當不健康,「這些錢幾乎都是向民間企業募來的,民間企業為什麼要捐錢給你?不覺得奇怪嗎?我們不是要政商關係簡單一點嗎?民間企業講求獲利,必須對投資人負責,那他們捐款給海基會的利益是什麼?這不是很容易產生困擾?」
然而,海基會當初成立時,資金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捐助,就是要加入民間角色,以協調處理兩岸往來事務,而在該會捐助暨組織章程第三條,也明白規定該會辦理及接受政府委託辦理的相關業務。換句話說,政府委託只是該會業務一部分。當年海陸大戰,原因之一就是海基會認知自己的民間角色不受官方支配,比如應工商界希望,發動兩岸工商領域的聯繫交流,或有些董事對大陸某基金會推動的「希望工程」公益事業有興趣,想要認養扶貧計劃等。這是民間角色可以彈性運用的交流模式,羅卻暗示過去海基會有官商勾結疑慮、擬大舉引進政府資金,更多的承接政府委託,這其實與羅的交流期待相違背,除非羅要的,只是兩會交流,這也不得不讓人懷疑,羅是讓海基會具有更多官方色彩,日後如果兩岸要交流,就只能官方對官方了。
最後要指出海基會的新增業務,若非多為其他單位的責任,就是找錯對象。前者例如提供海外華人旅遊服務,像是僑委會、觀光署,甚或教育部做的事;至於後者:「識讀中國」,海基會服務的對象才是了解對岸的寶庫,海基會坐擁寶山卻想外求,恐怕是辦活動動輒想洗腦群眾、把跟對岸關係搞壞,讓服務對象產生疑慮,這是捨本逐末之舉。期待海基會預算有新說法,也請立委審預算時,好好要求海基會重視民間角色、回歸既有功能,撈過界、搞認知戰的事可以免了。(轉載自聯合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