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曼談汽車工人罷工:使製造業工作變好非憑空而得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為勞工力爭更好的薪資和福利,當然合理。但工會發動罷工是否反應過度?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坦承無法確定,既因他並非汽車業經濟專家,也因為最終敲定的協議,很可能比工會目前爭取的調薪幅度來得小。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22日在紐時專欄指出,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和現任總統拜登都承諾重振美國製造業,儘管川普亂打貿易戰,並未兌現諾言;拜登擁抱產業政策,似乎成功機率較大。但這引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創造更多製造業工作,成為美國一大施政目標?

克魯曼指出,一部分解答在於,美國社會普遍認定「製造業工作是好工作」——薪水高,福利優渥。然而,未必總是如此,製造業工作並未本質上就比從事其他行業工作來得好。在美國,基本上從羅斯福時代到雷根時代,製造業工作的確是好工作。但是,資料顯示,自1980年以降,美國製造業的實質薪資便大致走下坡,在汽車製造業尤其明顯。

今昔對照,渴望恢復昔日好景的懷舊情緒,正是川普「使美國再度偉大」(MAGA)口號引起藍領勞工選民強烈共鳴的主因。然而,昔日製造業工資相對較高並非憑空得來,而是工會努力與資方協商的成果,而當年製造業工會比其他行業工會強勢得多。後來,工會勢力式微,工會組織率江河日下,製造業工資高人一截的優勢也就隨之消失。

再從這角度檢視當前美國汽車工人罷工情況。拜登政府的產業政策或許能導致一波製造業就業復甦(儘管不可能回到昔日製造業占全美非農就業三分之一的盛況),但創造出來的新工作未必是很棒的工作。

克魯曼說,這不表示「製造業復興」毫無用處。照現在情況看來,拜登政策創造的工作,許多是位於美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只要有工作機會都可能受當地人歡迎。但新工作要成為好工作,唯有在重振製造業的同時也恢復勞工議價權,才可能辦得到。

重點是:沒理由工會復興只能局限於製造業。製造業之所以在美國工會運動中扮演核心角色,從某種角度來看,是歷史上的偶然而非必然。昔日政治環境有利工會勢力壯大時,當時讓人想組織工會的大公司,大多從事製造業。但隨著美國經濟重心從製造業日益將向服務業,沃爾瑪(Walmart)取代通用汽車(GM)成為全美最大民間雇主,政治大環境也對組織工會愈來愈有敵意。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圖/路透

克魯曼的結論是,如果汽車業勞工因為罷工而贏得工作條件和福利大幅提升,此事件的教訓不該是「我們能使製造業工作再度變好」,而是「我們能藉由協助勞工改善議價權,使工作變得更好」。

克魯曼 勞工 拜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