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任推動4大經濟計劃 成效恐數年後才會顯現
總統拜登閃電宣布放棄競選連任,他可能不會因為執政期間投下的數以千計補助和公共投資而獲得政治肯定,像是在南卡羅萊納和懷俄明州等地推動的機場和道路計畫,也不太可能動搖川普在這些極度保守州的穩固地位。
路透報導,拜登上任後試圖迅速展開後碳排能源轉型,科技製造業回流生產,分散財富到比較沒那麼繁榮的城市,重建年久失修的基礎建設,但是否會像他的支持者所說,帶來高生產力、穩定的供應鏈、或者是支付應對氣候變遷的頭期款,成效恐怕要好幾年後才能顯現。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大都會政策計畫(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資深研究員穆羅(Mark Muro)指出,拜登的計畫大多是「大型、具戲劇性」。
他說:「拜登突破10多年來的僵局、小規模的行動以及對政府的懷疑,在科技、綠能和基礎建設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試驗。」
上任兩年內,拜登透過國會推動4項重大經濟法案。
其中一個支柱是2021年規模1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常駐學者、經濟政策研究主任史崔恩(Michael Strain)表示,該項立法「非常合理,是那種你可以想像前任總統會推動的法案」。
史崔恩表示,但這無法締造偉業,拜登想做的,是成為下一位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或下一位詹森(Lyndon Johnson)。羅斯福推出新政(New Deal),詹森總統則推行大社會(Great Society),兩人分別在1930年代和1960年代大大擴張政府的經濟足跡。
他認為拜登的支出失於「莽撞」,目前國家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6%的情況下,這種財政破洞只有在經濟衰退時期才會看到。史崔恩也對免除學生貸款債務等政策不滿,認為這將聯邦政府的協助擴大至日益中產化的家庭。
拜登上任以來,失業率創下1960年代以來維持在4%以下最長的時間,維持超過2年。美國低收入職業勞工的薪資成長最強勁,對許多人來說,薪資成長的速度追上通膨。
事實上,拜登和川普的經濟政策有一個共通點:利用赤字支出維持經濟成長在趨勢上方。
川普利用共和黨長久以來的減稅腳本,這些減稅沒有和削減支出相抵銷;拜登則是採取對民主黨來說一種新的方法。
擔任前總統歐巴馬的副手讓拜登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歐巴馬如何應對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當年祭出的振興經濟措施,如今看來都太過溫和。
當時經濟從極度衰退中的復甦十分緩慢且不順利。看來教訓似乎很明確:一旦危機來襲,反應要迅速,且規模要大。
這正是拜登第一個重大經濟法案背後的邏輯,規模1.9兆元的「美國救援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在拜登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不到2個月推出,延續川普政府時期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初期推出的多項刺激經濟、失業率和其他支出計畫。
刺激經濟從疫情危機中復甦的行動持續到川普政權結束之後,同時大致在兩黨的支持之下進行,讓美國的失業率在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約18個月內重返4%至5%的中間區間。
反觀,金融危機後,美國失業率花了超過7年才重返4%的水準。當年緩慢的復甦對於美國藍領來說十分難熬,因此助長了川普的崛起。
接下來的法案包括跨黨派的基礎建設計畫、提高美國半導體晶片生產的法案,以及或許是拜登最具爭議性的法案: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因為他將提供綠能生產與電動車補助,納入一個字面上是解決物價上漲問題的法案。
一旦川普贏得11月5日的總統大選,其中的部份計畫可能會被推翻。
不過,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首席經濟師詹迪(Mark Zandi)指出,拜登啟動的計畫,有許多可能會持續下去。
美國挺過了COVID-19疫情,倘若代價是通膨,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傷害並沒有預期中嚴重,若以造成持續的失業率和生產力減少來看,其他替代方案恐對經濟造成更大的痛苦。
同樣的,在基礎建設和晶片生產的投資方面,從工廠投資激增和美國城市各地的道路施工人數來看,大致上已經實現。
詹迪指出,拜登上任推動的經濟計劃,雖不及羅斯福因應大蕭條祭出的新政規模,卻也非常重要。
「我認為它是廣泛、大規模、帶來好的改變,但這是從傳統總體經濟的脈絡來看,並不具重大變革性或改變遊戲規則。」「遊戲規則不變,只是他和更強大的對手和更大力量較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