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億年前地球曾經存在「行星環」?新研究揭露證據

編譯梁采蘩/即時報導

如果能回到大約4.66億年前站在地球上仰望,科學家說,你可能會看到一道閃亮的環高掛天空。本月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認為,在奧陶紀(Ordovician)時期,地球的隕石撞擊坑急遽增加,與一個由小行星碎片組成的行星環有關,該環圍繞地球存在了數百萬年。

紐約時報報導,奧陶紀是遠自動物活在陸地之前的時代。科學家一直在推測奧陶紀隕石事件的起源,當時地球遭到異常頻繁的太空岩石轟擊,產生數十個撞擊坑,並沉積大量隕石。

先前研究認為,這是因為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要小行星帶中,一顆大型小行星分解,將岩石碎片送入內太陽系,並撞擊我們的星球。 

然而,澳洲蒙納士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湯金斯(Andy Tomkins)研究團隊提出一個新假設:如果這顆古老的天體其實是在地球附近解體?

研究人員設想,有一顆小行星曾近距離飛越地球,距離只有數千英里,並因為地球的引力而分裂。隨後這些碎片聚集成一個環,圍繞赤道,這個情景可能與當時地球的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的劇變有關。

湯金斯團隊繪製奧陶紀時期地球上21個隕石坑的分布圖。如果這些碎片來自小行星帶,那麼隕石坑應該分布在全球各地。然而,這些隕石坑集中在赤道附近,暗示它們是由來自赤道環的小行星碎片所造成。

「這裡就揭露了真相,」湯金斯說。「它們全都相對接近赤道,而正常的撞擊隕石坑過程很難造成這樣的分布。」

該團隊認為,至今沒證據顯示火星和月球在那時期也經歷類似的撞擊高峰,暗示碎片可能僅局限於地球。研究人員還指出,來自瑞典的奧陶紀隕石顯示其受到太空輻射的暴露時間很短,意味著這些岩石在母體解體後的數萬年內就墜落到地球。相較之下,來自主小行星帶的碎片通常會暴露在太空輻射中數百萬年。

該研究團隊還思考,環繞地球的行星環投下的陰影是否使地球降溫,從而引發一次名為「赫南特期」(Hirnantian) 的重大冰河時期,顛覆生命的演化路徑。湯金斯表示,這種關聯雖然更具推測性,但值得進一步研究,這些「多重證據」綜合起來形成「我們認為合理的假設」。

本月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認為,在奧陶紀時期,地球的隕石撞擊坑急遽增加,與一個由小行星碎片組成的行星環有關,該環圍繞地球存在了數百萬年。圖為地球示意圖。美聯社

瑞典隆德大學地質學教授施密茨(Birger Schmitz)稱讚該團隊新穎且具創意的方法,但他也表示,需要更多數據來支持這個假設。

太空 瑞典 火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