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稱呼哈瑪斯為「恐怖分子」? BBC遇政治壓力
巴勒斯坦伊斯蘭激進軍事組織「哈瑪斯」近日突襲以色列,殺害並挾持平民。英國廣播公司(BBC)未在報導直接、全面稱哈瑪斯為「恐怖分子」,引發討論及政治風波。
哈瑪斯(Hamas)名列英國政府恐怖主義組織清單。該組織7日展開對以色列的攻擊,英國政府當天即定調這是一場恐怖攻擊、強調絕可不讓恐怖主義稱勝。
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及政府各部會首長近日陸續指出,只有恐怖主義分子(terrorists)一詞能準確形容哈瑪斯成員:他們既不是「好戰分子」(militants),更不是「戰士」(fighters),他們的凶殘暴行也無關「抵抗」(resistance)。
蘇納克說,作為英國的國家廣播公司,BBC「有責任」稱哈瑪斯為「恐怖分子」;近日在中東地區發生的事件沒有「一體兩面」,也不存在「平衡」問題。
BBC表示,其新聞報導對哈瑪斯的稱呼一貫遵循BBC的編採指引。目前BBC沒有改變既定作法或修改指引的規劃。
BBC近日回應中央社詢問指出,BBC一向對用字遣詞態度嚴謹,閱聽眾可發現BBC在報導多處使用「恐怖分子」一詞:BBC會指明這個詞的使用者,例如「英國政府」。相關作法已行之數十年,且與其他傳播媒體一致。
BBC強調,BBC為一「編輯自主」傳媒,職責為精確說明現場情況,以利閱聽眾自行判斷。
據觀察,絕大多數英國媒體以「好戰分子」、「戰士」、「持槍者」(gunman)等詞稱呼哈瑪斯成員,但額外作說明,例如「哈瑪斯在英國為被禁止的法定恐怖組織」。
根據BBC的指引,編採人員不得在未說明引述來源的情況下,在報導中直接使用「恐怖分子」一詞,且「使用帶有價值判斷的言詞務必謹慎」。
指引提到,「恐怖分子」一詞可能有礙、而非有助理解。根據指引,BBC應採用描述性的字眼,例如「攻擊者」(attacker)、持槍者、好戰分子等,並保持客觀。
不過,近日有五位英國資深大律師聯名致函通訊管理局(Ofcom),對BBC的作法表示不認同。他們指出,BBC的用詞實際上是與哈瑪斯站在同一邊、捨棄編採指引要求的「公正」(impartiality)。
信函提到,根據英國法律,哈瑪斯是「恐怖組織」,這是法律事實。BBC選擇的替代用詞僅指涉哈瑪斯的暴力或侵略性,不意味哈瑪斯必然涉及恐怖主義;這類「被稀釋」的描述用語在法律層面較「恐怖分子」不精確。
律師們舉例,在定罪後,稱謀殺犯為「謀殺犯」(murderer),這是完全公正、正確的作法,也是徹底合乎事實的定義,無關「選邊站」。
不過,BBC用詞爭議自7日延燒以來,已有演變為政黨政治競爭熱點的趨勢:執政的保守黨不斷凸顯自己「力挺」以色列,最大在野黨工黨則屢面臨需證明自己未「偏袒」巴勒斯坦或哈瑪斯的壓力,儘管同情巴勒斯坦民眾不等於同情哈瑪斯。
具猶太血統的現任文化大臣佛雷塞(Lucy Frazer)近日要求英格蘭足球協會(Football Association)在13日登場的賽事,使用以色列國旗主題色點亮倫敦溫布利(Wembley)球場拱門地標、展現運動團結人心的力量,卻遭拒絕。佛雷塞對此表示「極度失望」。
根據今天發布的聲明,足協決議球員屆時將佩戴黑色臂帶、開踢前全場默哀,以悼念「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無辜受害者。
不過,去年2月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後,球場拱門曾亮起烏克蘭國旗主題色;2015年法國發生「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事件及後續一系列恐怖攻擊,拱門也曾投射法國國旗主題燈光。
針對BBC用語爭議,英國資深記者、BBC全球新聞主編辛普森(John Simpson)10日在前身為推特(Twitter)的X平台發文指出,英國的政治人物清楚明白為何BBC避免使用「恐怖分子」,他們之中許多人過往曾私下表達認同。
他提到,(不加適當說明即)稱人為「恐怖分子」意味「選邊站」;BBC的職責是誠實、「不大聲叫嚷地」向閱聽眾呈現事實、讓他們自行判斷,這就是為什麼BBC能在英國和世界其他地方擁有近5億閱聽人口。
他寫道:「總是有人希望我們(在新聞報導)大聲嚷嚷(rant)。抱歉,我們不做這種事。」
針對民眾投訴抱怨報導未稱哈瑪斯為「恐怖分子」,BBC於11日在網站發布回應,重申多年來的編採指引及「編輯自主」原則。
BBC最近一次更新編採指引是2019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