飆高溫躲冷氣房反而「冷中暑」? 醫給3建議緩解

記者賴昀岫/台北即時報導

夏至剛過,台灣這幾天白天氣溫也都超過攝氏30度高溫,不少人都窩在冷氣房,但卻可能出現「冷氣房中暑」現象,醫師指出,這並非正式醫學診斷,但的確是夏天常見現象,主要是身體散熱不及,症狀包含疲倦、頭暈、噁心等,跟輕微中暑類似,建議多喝水、準備薄外套,在高溫環境一段時間後,先擦乾汗水再進到室內。

榮新診所副院長、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說,民眾口語說的「冷氣房中暑」,並不是正式的醫學診斷,只能說是夏天常見的現象,當室內冷氣開得強,因為溫差較大、身體溫度調適不及,而出現相關症狀,才會這麼形容。

康宏銘說,待在高溫、潮濕、悶熱環境時間久,身體沒辦法散熱,就會出現中暑相關現象,毛孔擴張是身體啟動的散熱機制,如果從高溫進到低溫,突然的毛孔與血管收縮,就可能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症狀表現多為疲倦、頭暈、噁心等,通常5分鐘至半小時可緩解。

如果從冷氣房短暫到戶外3、5分鐘內就回來,應該不至於出現這個情形。康宏銘表示,比較多的個案,是中午出門吃飯等,在太陽下曝曬10至20分鐘,建議這類族群進到冷氣房之前,先把汗水擦乾,室內冷氣溫度也避免過低;近期常有午後雷陣雨,如果有淋雨也建議先擦乾,否則直接進到冷氣房,就像泡在冰水裡,會非常不舒服。

康宏銘說,年紀大、慢性病等族群,可能因為會藥物影響排汗,導致更容易出現類似熱傷害情形,小小孩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民眾如長時間在冷氣環境下,可準備薄外套,並多補充水分,一般人每日排尿量約1500毫升,如果排尿量變少、顏色變深,就代表水分不足,要多補充水分,否則容易導致熱傷害。

除了多喝水、準備薄外套,康宏銘建議,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也可以站起來活動身體,包含前彎後仰、頭頸轉動等較大的關節伸展,改善體內循環。


待在冷氣房要多補充水分,也可準備薄外套。示意圖。(記者賴昀岫/攝影)

台大醫院副院長、家醫科醫師黃國晉表示,每日建議喝水量約2000毫升,換算為250毫升的杯子,就是喝8杯,除白開水外,也包含喝湯湯水水或者飲料等,但腎衰竭或心臟問題的患者,則要諮詢醫師建議;如果淋雨後進到冷氣房,就要趕快把身體擦乾換衣服,否則濕度更容易導致體溫降低,病毒容易找上門,可能進而產生呼吸道問題,如頭痛、流鼻涕、發燒等。

高溫 低溫 關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