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話題/養兒育女 父母不抓狂

應帆

在我們幾家走得比較親近的微信小群裡,朋友佛羅倫絲忽然發了一個貼紙符,上面寫著「不以娃喜,不以娃悲」,大家都稱讚這個貼紙好,父母能有這個心態比較好。我會心一笑之後,加了一句「不因娃怒,不因娃狂,可能更確切!」大家也紛紛表示贊同。

人到中年,聚到一處,談論最多的可能就是育兒問題了。我們這三家共有四個男娃,十四、五六歲不等,大的兩個都念完11年級、下半年就需要開始大學申請。雖然說我們都住在紐約長島不錯的學區(佛羅倫絲的兒子還上了私立學校),但總是避免不了種種焦慮。

膚色困惑 兩代認知不同 

我們在皇后區的雷哥公園曾經住了10年,三個小孩都在那間公寓裡出生,老大在當地的175公立小學讀到三年級。身為第一代移民,我們雖然大多在美國接受了高等教育,為人父為人母之後,卻是第一次面對和體驗美國小學到高中的初等教育。

印象最深的卻是跟兒子討論膚色問題。中國人的黃皮膚,用英文表達起來,有時還有些歧義,例如一般說brown,但似乎yellow也很說得通。可笑的是,因為大兒子小時候生得膚色白皙,他不認為自己是黃種人,而是白人。在我們再三解釋之後,他最終用「桃色」(peachy)來形容自己的膚色,當然指的大概是那時他正好看到、吃過的白桃。他還堅認班上的印度裔小孩才是黃種人。

那時聽到兒子的說法,我既忍俊不禁又振聾發聵。很顯然,我們成年人習以為常的膚色標籤、種族差別,兒子還完全沒有概念,而學校和家庭似乎也還沒有意識地教導這樣的不同。在美國這個多膚色多族裔的國度裡,年幼的他還沒意識到膚色將是他終身無法脫離的標籤,而為人父者,卻不由自主地開始擔憂孩子們作為「有色人種」在這個社會裡可能面對的困惑與掙扎。

在老大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從善如流,跟隨身邊的朋友們,看房買房,最後搬到了長島頗好的一個學區。孩子們也立刻喜歡上郊區的家和學校:家裡有更大的後院,郊區學校的老師們也確實比市區公校的老師更為負責,課程安排也似乎更豐富,而我們所在學區的音樂和體育課程更是出類拔萃。最讓我欣慰而且感到好笑的是,老大有一次教育似懂非懂的弟弟:「你知不知道:爸爸媽媽搬到長島,就是為了我們上更好的學校!」

新冠疫情 重挫學習進度

老大的學業成績雖然談不上名列前茅,但也還過得去。沒想到的是,在他七年級那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學校也很快以線上教學應對。迷戀上打遊戲的少年,在家上網課時總是忍不住在電腦上另開螢幕、沉浸於虛擬的打打殺殺之中。有好幾次,我剛剛提醒他要好好聽講,但是等我一轉身,他又全身心投入到遊戲世界,根本無心聽講,叫人又急又氣,不知如何是好。有一陣子,因為他法語學得尤其糟糕,曾經學過兩年法語的我不得不每天晚上坐下來陪他學一個小時法語,如此才勉強沒有讓成績太難看。

幸運的是,學區很靈活,很快就安排實體課,照顧到各種需求。老大在八年級下學期也終於全面回到學校上課。雖可說是「亡羊補牢」,但有時候一、兩年對小孩來說影響還是巨大:新聞報導說疫情期間很多美國中小學生的成績低於以往,而且一直沒有趕上來。我們家老大似乎也屬於這種情況。老大的學業受疫情影響之外,體育活動也遭到打擊。他本來在初中代表學校去參加各種游泳比賽,因為疫情中斷了一年多的訓練,九年級時就無法進入高中的游泳隊了。

初中成績一般,選擇高中課程時也會受影響,例如指導員不建議他選太難的AP、榮譽課程等等。我們也沒好好研究,也從來沒想過要推娃,等到他到10年級,才曉得選課的重要性。還好老大耳濡目染,11年級就選了好幾門AP和榮譽課程,雖然考試成績還只是一般,那種意識多多少少還是叫人欣慰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直瘦矮,但進入發育期後,迎頭趕上,雖然還瘦,但身高上卻是比較正常的175厘米了,也因此,他居然神奇地在11年級考進學校游泳隊,雖然不能代表學校個人比賽的最高水平,但在一些接力賽上還是可以游上一棒的。

細想起來,平常在家,和孩子們的對話自然集中在作業寫了沒有、衣服洗了沒有、牛奶喝了沒有之類,倒是出門在外、「在路上」旅行的日子,更有可能和他們聊及其他「輕鬆」的人生話題,並「在路上」體會他們的成長。

記得有一年夏天我們北上旅遊,中途經過瓦爾登湖。當天太太身上不適,就留在車上休息。我這個文學愛好者自然對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興趣濃厚,拉著小女兒的手,沿著湖邊走走看看。不想那時10歲和8歲的兩個兒子原本緊跟著我,卻在我轉入湖邊步道後不見蹤影。我連忙四下尋找,又急得拉了車上休息的太太一起來找;大半個小時過去,六神無主之際,正準備報警,卻忽然見兩個小孩從湖邊步道的另一側走出來。

旅遊插曲 驚見老大成長

原來他們眼前不見我和妹妹之後,以為我這個喜歡暴走的爸爸肯定是在沿湖一圈的小徑上行走起來了,因此他們一路走了兩英里,雖然因為一直不見我有點慌張,卻又篤信能夠回到湖邊起點。果不其然,一家人有驚無險地在湖邊沙灘碰面。讓我欣慰的是,當時10歲的老大頗為鎮定,帶領著弟弟一路走回來,見到我們時臉上有汗有笑,卻無淚無怨,讓我明白這個平常看著不靠譜的大兒子也終以他的方式和節奏慢慢成長。

轉眼之間,16歲的老大就要進入12年級,就要準備大學申請,而他的SAT成績還叫人一籌莫展。一聲複雜的嘆息之餘,我也只能時時警示自己不要輕易發脾氣,培養自己的耐心,明白關心孩子們的成長是一條漫長的、需要上下求索的道路,而第一次做父母、作為移民一代和移民二代的父母,我們自己何嘗不是需要一直學習成長呢?

記得兒子曾說就是在我們這樣的好學區高中也有人課間課後躲在廁所抽大麻等等,而老師們也大多選擇視而不見。初聞之下,十分震驚,漸漸卻也就接受甚至習慣這繽紛雜亂乃至可畏可驚的現實世界。

全家在英國遊玩。(作者提供)

曾經看到一種說法: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正是因為不聽父母、不聽老人、不聽上一輩人的話,才不斷創造出一個更新更美麗、更改良的社會和世界。或許,無論身為父母的我們如何為娃悲喜、為娃抓狂,而身為在美國長大的華二代, 他們也終將走出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道路。

疫情 學區 長島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