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易引發假性失智 醫:「1方式」是最佳預防

記者廖靜清/台北即時報導

家中長輩上了年紀,經常抱怨身體疼痛、胃口不佳,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也變得悲觀、甚至不想活了!小心這是「老年憂鬱」的警訊,如果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演變成失智症。台灣振興醫院身心科醫師蔡佳芬表示,不少研究已證實,「當志工」可減少孤獨感,也提高自我價值和自信心。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有1/4的老年人曾感到社交孤立,而社交孤立對健康的損害不亞於吸煙和肥胖。國健署「111年老人狀況調查」也發現,65歲以上長者經常感覺沒有伴(孤獨)的比率為4.39%,多項研究證實寂寞孤獨對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及壽命有嚴重影響,且會成為全球健康問題。

目前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甚至是世界衛生組織皆成立委員會統籌研議相關對策;其中,2022年11月發表於「老年社會工作期刊」(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的研究指出,從事志工服務不僅讓人覺得人生有意義,還可以減少孤獨感,特別是每年從事志工服務超過100小時。

該研究由密西根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學者進行,採用「健康與退休研究」中2006年至2018年的數據,研究對象為5000名在2006年未感到孤獨的60歲以上族群。針對志工服務的參與程度,分為沒有參與、每年參與少於100小時、每年參與超過100小時。調查發現,參與志工服務超過100小時的人,有較強的幸福感,且改善健康狀況、延緩身心退化。

蔡佳芬表示,這項研究強調活動參與的時數,即「量」的重要性,若以運動來比喻,達到一定的運動頻率或強度才能有成效。志願服務活動比其他活動更能紓緩孤獨感,包括增加與人連結的機會,在產生利他的過程中,成就感及價值感更高。另透過與他人互動,「一起」的參與感可消除部分孤獨感,增進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年長者因周邊事物變少,或退休後與他人互動相對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機率比其他年齡層高。面對高齡孤獨,不妨多參加鄰近社大或樂齡中心開辦的多元課程,並學習line、fb 等網路社群維繫及擴展社交關係。

葉雅馨提醒,年長者晚期感到孤獨最大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另一半離開,特別是結婚多年彼此相處融洽關係緊密。許多長輩在喪偶後變得鬱鬱寡歡,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跟著衰退,更需要子女陪伴。老年憂鬱別忌諱就醫,透過專業診斷能回復生活常軌,否則當症狀逐漸惡化,腦部神經也會受到損傷。

董氏基金會最新製作的「一起跳舞」老年憂鬱防治微電影,由金馬影后陸小芬、今年入圍金馬最佳女主角的夏于喬飾演母女,描述喪偶而陷入憂鬱的母親,與設法陪伴關懷的女兒之間的互動,提醒大眾適時就醫,更需要子女的陪伴。

影片來源:YouTube

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家人要多留意長輩的情緒變化或是生活習慣改變等警訊。(本報資料照片)

退休 入圍 心理健康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