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聖誕節想和朋友一起過 這3句話爸媽再不滿也別說
聖誕節氛圍浪漫,孩子一句:「我想跟朋友一起過節」,父母親擔心孩子早戀,直接禁止,馬上引發親子衝突。國泰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惠娟表示,家長的出發點往往是為孩子著想,擔心人身安全,但是「不行、不要、不可以」是親子溝通大忌,建議多傾聽與陪伴,這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關鍵。
孩子到了青春期,難免對異性產生好奇,青少年喜愛呼朋引伴出遊過節。但是父母親擔心孩子交男女朋友,大部分選擇反對,陳惠娟說,網路盛行,孩子認識朋友的管道多元,超乎家長的想像,愈是防堵、孩子愈想試看看。與其防堵,不如尊重並分享親身經驗,增進親子感情鏈結。
根據國健署「110年度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超過7成的高中職學生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問題和憂慮,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父母的傾聽與陪伴是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關鍵。進入青春期後,大部分青少年的人際重心就會從父母轉往同儕,並開始渴望親密關係、會欣賞的對象。
國健署提供「3不1要」的親子溝通技巧:不過度反應、不批評比較、不窺探隱私,並要表達同理心,有助於讓孩子願意分享心事,提升親子關係。吳昭軍分享,透過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瞭解孩子的想法及避免與孩子言語上的衝突,並真正能夠保護孩子的身心安全。
親子溝通技巧「3不1要」
「不」過度反應:不要急著給意見或否定孩子的想法,例如:聽到有交往對象時不要馬上反對,先聽完想法後,再彼此交換看法或擔憂,或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與心儀的對象相處。
「不」批評比較: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現負面的批評,更不要拿孩子與別人比較,可能會造成孩子不想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因為面子或自尊而不願意承認自己做錯。
「不」窺探隱私:當父母發現孩子偷偷談戀愛時,千萬不要私下查看手機或日記,青春期的孩子很需要保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未經允許的窺探會讓孩子感覺不受尊重。
「要」表達同理:當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或是碰到的困難時,可以先同理孩子的感受,例如:「今天你和同學吵架了,是否覺得有點難過。」透過同理讓孩子願意分享更多自己的想法。
留言